醫療常識★研究:乳癌患者 可能存在心房顫動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報告指出,乳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也是全球第2大常見癌症,2018年新發病例超過200萬。在《全球醫藥新知》篇中「患乳癌的女性患心房顫動的風險較高嗎?」的報導,根據知名國際學術期刊《HeartRhythm》發表的1項新研究報告,研究人員發現,乳癌患者罹患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風險可能增加,且風險取決於年齡和診斷後的時間。

  為此,研究人員使用丹麥全國疾病登記資料,分析比較乳癌患者與一般人群在心房顫動的長期發病率是否明顯差別。丹麥Hellerup心臟病科Herlev和Gentofte醫院的首席研究員Maria D'Souza解釋,現代治療方案確保約8成的乳癌患者可長期存活,然而,由於癌症和相關治療導致的長期併發症,健康生活可能會受到威脅。值得注意的是,於這些人中觀察到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衰竭和缺血性心臟病的頻率增加,並假設患乳癌的女性也更容易發生心房顫動,因為乳癌會誘發發炎反應。

  研究人員使用丹麥的全國登記資料,分析了乳癌患者心房顫動的長期發病率與一般人群的比較。他們確定了1998年至2015年間被診斷患有乳癌的患者,然後根據年齡和性別對74,155名女性乳癌患者進行了配對,共有222,465名患者(比例為1:3)。通過累積發病率曲線和多變量Cox回歸模型估計AF的長期發病率。

  研究人員發現,乳癌女性患者罹患AF的風險增加,且風險取決於年齡和診斷後的時間。舉例來說,60歲以下的患者在診斷後的前6個月風險增加1倍以上,在診斷後的6個月至3年內風險則增加80%。60歲以上的患者在前6個月與一般人的風險差不多,但在確診後的6個月至3年內風險增加14%。

  知名乳癌權威D'Souza博士指出,這是全球第1個研究發現,近期罹患乳癌的女性患AF的風險明顯增加。因此,建議臨床醫師應該多多關注心房顫動風險,以便儘早診斷和治療,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預防中風。

  隨後,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心血管醫學科埃文斯醫學系的Ankur Karnik博士及其同事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來自全國大型歐洲血統女性族群研究的寶貴見解。但是,也提醒於解釋結果時需要考慮幾個因素。對於乳癌治療的心臟毒性至完全顯現,隨訪時間僅3年可能太短。該研究中使用的多變量Cox回歸模型沒有考慮到死亡的競爭風險,在此2組中3年死亡風險均高於AF的風險。

  而該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實質性的研究問題,包括:可以通過共同的風險因素來解釋乳癌患者心房顫動的風險嗎?它是種多重打擊現象,其中促進發炎狀態和乳癌治療加重了傷害?是否有某些化療方案或累積放射劑量會引起AF風險?乳癌女性患者是否有足夠的AF風險,可能值得進行更密集的監測?

  Karnik博士指出,雖然目前我們不認為廣泛監測女性乳癌患者的心房顫動是合理的,但D'Souza等人的研究工作也是如此。這是對新興的心臟腫瘤領域的貢獻,並支持進一步研究癌症與心房顫動間的潛在雙向關係。

  對此,國內乳癌權威醫師、高醫院長侯明峰指出,現階段乳癌患者與心房顫動之間的關連性研究,成果有限,因此,很難讓每個患者都接受相關影像檢查,才確診是否罹患心房顫動風險。一般來說,如果乳癌患者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才會進一步會診胸腔外科,做進一步檢查。

相關推薦

眾所周知,女性在經期的保健是十分的有益的。每到生理期那幾天,很多的女性朋友都會出現煩躁不安、情緒暴躁的現象。在經期不但要承受肚子痛的折磨,在情緒上也是很難控制。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想到喝紅糖水來緩解經期的疼痛。那麼,經期喝紅糖水好嗎?真的能夠舒緩經期的疼痛嗎?想要知道答案,大家接著往下看吧!  ...

閱讀詳情 »

倒刺一般長在指甲旁邊。碰到會痛,造成不便。撕拉倒刺時,還會讓周圍的皮膚受傷,甚至會引發流血,導致手部感染。大多出現在秋冬季節。手上有倒刺時,不要老是急著將它拔掉。因為倒刺與肌肉是連在一起的,用手或其他工具撕拉倒刺時,不僅疼痛,還會讓周圍的皮膚受傷,甚至會引發流血,導致手部感染。 指甲倒刺是怎麼回事...

閱讀詳情 »

法國醫材公司 Carmat 日前宣佈成功進行了第二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這顆人工心臟設計是保用五年,主要針對長期植入的需要,而非一時短暫應急使用。他們還將尋找另外兩個案例,一切順利的話將進入第二階段的二十個案例人體實驗,最終計畫在 2015 年正式上市。 這顆人工心臟雖然長相跟真的心臟很不一樣,但是...

閱讀詳情 »

l.在水盆裡放上一點鹽。 鹽不光只有殺菌的作用,還可以祛除我們臉上的油脂,特別是那些油性肌膚,長期使用可以清除我們臉上的油脂,這樣我們的臉上就不容易長痘痘了。 2.如果你的臉是乾性皮膚,可以在您的臉盆裡適當的加一點蜜蜂。 洗臉的時候,輕輕的拍打你的臉部,長期使用,可以讓你的肌膚年輕l0歲,以前你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