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破紀錄! 478克早產兒動脈導管手術成功

破紀錄! 478克早產兒動脈導管手術成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出生僅478克早產兒女嬰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成大醫院小兒部採用「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且放置關閉器的過程,配合術中超音波定位,使用極少量之顯影劑保護這名早產兒的腎功能;2日後此超小早產兒即脫離呼吸器,腎功能也逐漸恢復,心臟衰竭也大幅改善。

早產兒常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

近20年來,早產兒照顧不斷進步,存活率也提升許多,但住院期間仍有許多疾病依然是治療瓶頸,其中之一就是開放性動脈導管。成大醫院小兒部林永傑醫師指出,早產兒因提早幾個月出生,動脈導管上的肌肉較少收縮力較弱,因此常常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早產兒出生後的動脈導管仍維持開放時,將會分流主動脈的血流至肺動脈,若分流的血量太大,一方面造成早產兒血壓不穩定,心臟衰竭;另一方面卻造成肺部過度充血,氧氣需求量上升,甚至肺出血,進而死亡。

藥物僅對半數有效卻可能有副作用

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過去僅有藥物治療與開胸手術治療,而以藥物優先。然而藥物僅對半數的早產兒有效,卻可能帶來副作用,如胃腸出血、腎功能下降等。若藥物治療無效,而且此先天性心臟病造成心臟衰竭或是呼吸衰竭,那就須進行開胸手術,將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但手術也可能帶來一些後遺症,例如出血與感染、體表會留下1條很長的傷疤、返喉神經的傷害而造成聲音終身沙啞等。

傷口小失血少 避免開刀後遺症

林永傑醫師指出,近年來國外開始嘗試使用心導管將關閉器送至動脈導管中,從內部阻斷血流,稱為「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此一術式,一來傷口小,失血量少;二來可以避免外科開刀帶來的後遺症。

打破手術治療最輕體重早產兒紀錄

目前世界上報告可成功接受「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最小體重為755公克。林永傑表示,成大醫院早產兒心導管手術,目前已治療10例體重小於2,500克的案例,成功率100%;此次接近500克的案例,讓該院打破文獻上以此手術治療最輕體重早產兒的紀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67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 李信謙、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 蔡宇哲、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吳家碩 雖然大家都知道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所進行的「世界睡眠日睡眠習慣網路調查」發現...

閱讀詳情 »

影音中心/施怡靜報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不少上班族因為久坐,導致身體持續處於緊繃、姿勢不良的狀態,長期下來不但會造成肩頸痠麻、疼痛,嚴重者還可能發生血管阻塞的徵狀,成為多數辦公室族群難逃的職業通病。身兼YouTuber的物理治療師「三個字」日前幫助遊戲實況主「貝莉莓」,改善她長期的坐姿問題,指出生活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50歲的張先生,因只有一隻腳故出門都需要輪椅代步,也常需要朋友幫忙推輪椅,但其體重重達135公斤,張先生每次請朋友幫忙都很不好意思,遂下定決心一定要減重成功,對自己健康及朋友都是好事,因此尋求新陳代謝科醫師協助,順利減重至目前的65公斤,張先生親朋好友都說驚訝到感覺簡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在2日太魯閣號出軌事發後,大量政府與民間團體的軍警消、醫護人員投入救災的行列,相關人員常累積巨大的精神壓力,容易引發後續心理健康問題。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呼籲政府應重視救災人員的心理照顧,提供具保密性的求助管道,並在平時落實心理衛生教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