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社交距離公眾聚會指引原則 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

社交距離公眾聚會指引原則 室內1.5公尺 室外1公尺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清明節連假即將展開,掃墓、家庭聚會、出遊都難以避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希望民眾能夠遵守群聚指引,人與人距離保持在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大致就是1.5個手臂距離,如果是搭乘台鐵、高鐵、捷運等大眾運輸,人際距離難以保持,就一定要戴上口罩。

 

陳時中表示,即將宣告公眾聚會指引,大原則就是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人與人間隔距離,所有聚會場所包含餐廳等處,所有人都不應該近距離接近,必須保持安全距離。但如果在難以保持間距場合,例如捷運與高鐵等交通工具,就必須戴上口罩,座位密集的辦公場所,如果座位難挪動,最好也戴口罩。

 

4人以上聚會,香港已在3月29日開始強力取締,所有社交娛樂場所都要關閉,執法單位在公開場所只要發現4人以上聚集,都可以直接取締,處罰5萬港元(約20萬台幣),或監禁6個月。至於台灣是否也會採用類似措施?有無人力不定時稽查民眾是否遵照指引?陳時中特別說,相信台灣人的高水準。

 

陳時中解釋,目前仍然會用柔性指引,暫時不會用剛性限制取締,相信台灣民眾的高水準,能夠自律自己的行為,遵守政府防疫指引,維持人與人間隔距離,必要時戴上口罩,如果發生極端個案或特殊情況,才會使用剛性取締。基本上來說,人一隻手臂約1公尺,因此在室外須保持一手臂距離,室內則一手臂再退一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編輯嚴選:

【圖解】免疫力如何保衛身體? 10張圖卡讓你1次搞懂

相關推薦

  尤其是從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去世,許多女性都談癌色變,趕緊摸摸乳房自檢有無異常。因為對乳房硬塊不夠瞭解,大多數人在發現乳房有硬塊時,第一個反應都是擔心自己得了乳腺癌。 白領張小姐,今年25歲,她洗澡時摸到自己乳房有腫塊,擔心患了乳腺癌,幾天睡不好覺,決定休假就去看醫生。排了很久的隊,終...

閱讀詳情 »

  (示意圖-圖片翻攝自travel.cari sina) 日前一名16歲少女因發燒3天、食欲不振、便秘且嚴重貧血而就醫,經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少女已經大腸癌末期無法再做積極治療,僅能做症狀治療舒緩其不適。近幾年來大腸癌有年齡層下降的趨勢,專家建議家長特別留意孩子症狀,才能有助...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自haodou)   中老年朋友一直都非常關注血管問題,覺得很難對付,2003年的廣西十佳科技期刊《家庭科技》,報導過一位中國企業家輕鬆通血管的案例。 這位中國企業家得了冠心病,三條血管都堵了,到美國準備做心臟搭橋手術。 因為做搭橋手術的排滿了,要排一個半月的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