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秋天乾燥火氣旺盛,頭痛便秘皮膚乾!除了多喝水,你更應該這樣做...(歡迎分享)

秋天乾燥火氣旺盛,頭痛便秘皮膚乾!除了多喝水,你更應該這樣做... 歡迎分享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但對於人體健康來說,秋季也可能意外「收穫」疾病。秋天氣溫降低、空氣乾燥,人容易出現頭痛、皮膚乾燥等上火現象。預防上火,可以從飲食著手,做到飲食平衡,滋陰養肺。
  氣溫降低、氣候乾燥為重要原因
  人們對上火並不陌生,但秋季火氣究竟從何而來?進入秋季後,氣溫不斷降低,空氣也開始變得乾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是人體外感病邪,同時人體經過夏季炎熱過汗之後津氣耗損及復感燥熱病邪導致的。
  體內火氣過大會對健康帶來威脅。舉例來說,胃火可以導致胃疼、大便乾燥等癥狀,肺火則可能引起咯血、咳嗽、黃痰等癥狀,肝火有可能與一些煩躁的出現及容易失眠等有關。
  除去氣候條件的變化之外,人本身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也給疾病造成了可乘之機。中醫認為,邪火大部分由內而生,外界原因則會成為上火癥狀的誘因。舉例來說,工作壓力過大會影響人們的精神狀態,熬夜等不良習慣也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便也降低。

  保證人體健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每天保證充足的飲水,人體失水達到體重的10%時,會出現煩躁、全身無力、體溫升高、血壓下降及皮膚失去彈性等癥狀。因此,足夠的水分攝取是非常重要的。
  專家建議,一般情況下,建議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活的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飲水1200ml,飲水應少量多次。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應儘量避免感到口渴時才喝水的習慣。
  頭痛、皮膚乾燥等或與上火有關
  進入秋季後,隨著天氣的變化,不少人都會出現皮膚乾燥、咽喉發乾等癥狀,這些都是上火的表現。很多人認為上火是小毛病,無需專門用藥或就醫。實際上,上火的程度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注重平衡飲食並保證生活規律,通過自身調節可以恢復健康,無需用藥或就醫;但是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礎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還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專家建議,一些病癥同樣會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引起舊病復發。因此,對於秋季上火還是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進入秋季後,有些人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季節性頭痛。專家解釋,頭痛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季節性的頭痛或與上火有關。很多情況下,在服用一些中藥並結合理療方式的基礎上,通過飲食調理及心理疏導等,多數的慢性頭痛患者癥狀均可以得到緩解。

  除去頭痛外,皮膚乾燥也是進入秋季後很多人的普遍感受,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地區,由於與夏季相比,秋冬季節空氣濕度明顯下降,天氣逐漸乾燥,人們也會感到皮膚乾燥。此外,皮膚在乾燥的環境下還特別容易出現瘙癢、皸裂等癥狀,不少人在這個季節經常忍不住舔舐嘴唇、抓撓皮膚等,這都在提醒人們要注意多喝水,補充足夠的水分。
  上火另外一個不得不提及的癥狀便是便秘。進入秋季後,由於人體內水分的過度蒸發,再加之腸胃功能相對變弱,不少人在這個季節都會出現大便乾結的現象。日常飲食注意平衡,多攝入一些蔬菜水果、多喝水等均有助於緩解便秘。
  食補可「降火」
  季節交替的規律週而復始,其實在秋季注重一些生活及飲食方面的細節,也可以達到預防上火的目的。有專家曾指出,多喝水是一個方法,如果單純多喝水沒有明顯效果,還可以在開水中加入鹽或者蜂蜜。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是古代就有的飲食良方,即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可減緩水分的流失,同時,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便秘。
  蜂蜜中的主要成分為葡萄糖和果糖,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秋天經常服用蜂蜜,可以防止秋燥對於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從而使人健康長壽。
  平時應注重飲食平衡,可多攝入一些蔬菜水果等,包括梨、甘蔗、蘋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一些具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功效的粥也可降火,如百合等。同時,日常飲食應儘量避免油炸、燒烤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這些食物往往容易引起上火。
  專家提醒,如果上火現象較為嚴重,在注重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及平衡飲食的基礎上,也可以選擇一些藥物進行治療。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肥胖盛行率始終居高不下,臨床上,病態性肥胖比例也有逐漸增加趨勢;成大醫院代謝與營養體重管理團隊又稱MANGO團隊的一般外科醫師李國鼎指出,肥胖是埋下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尤其重度或病態性肥胖者,傳統行為治療和藥物療效不佳,這時可透過減重代謝手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以下簡稱AVM)大部分為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異常,造成腦部出現動靜脈血管直接連接的先天性畸形,造成腦部血管不正常聚集,導致動脈內的血液不經微血管而直接注入靜脈,形成一種高流速及高壓力的血液短路,繼而增加腦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臺灣地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繁,不論政府還是學校都會教導孩子關於防震的大小事,其中包括:地震發生前準備緊急避難包(緊急糧食、保暖衣物、醫療用品及貴重物品等)、發生時保持冷靜使用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發生後關閉水電瓦斯後到空曠處避難等。但是學校卻很少告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爸爸媽媽抱著一個月大的寶寶到門診施打疫苗,醫師做完身體檢查及發展評估後,媽媽焦急地詢問:「醫師,你看我的寶寶臉上怎麼長這麼多疹子,身上也有,是我沒有幫他洗乾淨造成的嗎?」爸媽一臉著急,指著小嬰兒白白嫩嫩的皮膚上的皮疹,很是在意。其實,小嬰兒剛出生的前幾周到一兩個月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