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穩定擊球系列-感受桿面回正觸球 找回觸球良好節奏

減少過快且不正確的桿面接觸 方正觸球是擊球穩定與距離的重點!
穩定擊球的重點是如何掌握到桿面回正的節奏,許多球友在失誤時大多是過度追尋「速度」,而非紮實的桿面觸球位置,因此對球產生更多的側旋或過多後旋,因此經常有「速度」了!但並沒有貢獻在擊球路線與距離上,所以桿面良好的接觸才是最遠距離保證。

你絕對可以產生最快的揮桿速度擊球以增加距離,但是否能夠產生更方正的觸球位置與往前推進力
才是擊球距離與穩定方向的基本動作!今天提供感受擊球回正的動作練習給大家,首先,先感受桿頭與桿面是如何在擊球區有良好的接觸,這時候是用「較慢速」的動作與手部控制掌握桿頭的節奏與回正(如下圖與影片詳細說明)
穩定擊球系列-感受桿面回正觸球 找回觸球良好節奏
由於桿頭受重力影響而有鐘擺節奏,善用球桿所提供的桿頭重量回正擊球,這樣才是良好的擊球品質保證,也因為掌握到球桿在擊球的貢獻揮桿動作將更為輕鬆,以上文章內容希望能提供給失去擊球節奏的球友,以及初學尚不知如何回正桿面與桿頭的球友給予動作上的建議,來產生更正確與穩定的擊球。

駐站教練穩定擊球系列-感受桿面回正觸球 找回觸球良好節奏彭怡千(Terry)
‧國立成功大學運動生物力學碩士
‧運動生物力學、高爾夫動作分析、高爾夫體能訓練
‧中華民國高爾夫協會認證B級教練
‧揚昇高爾夫球場培訓隊教練
‧體委會高爾夫項目優秀與潛力選手訓練計畫教練
‧高爾夫協會潛力選手暑期培訓教練
‧呂西鈞高爾夫球推廣中心動作分析師
‧國防醫學院、國立東華大學兼任講師
教學內容以運動生物力學做為教學的基礎理論,並配合揮桿技術分析動作,建立揮桿動作以符合個人身體肌肉力量與柔軟度為依據,建立符合個人身體條件的揮桿動作,調整揮桿動作時強調科學化與物理原則,重視合理且易執行的揮桿動作。
‧彭怡千教練 臉書
‧教學連絡電話:0919-912315




本文出處《欣傳媒》《欣傳媒》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趨緩,各行各業已經慢慢解封、逐步恢復常態,但八大行業卻苦等不到解禁的希望,甚至傳出有舞小姐輕生,今(3)日就有八大行業業者在台中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政府給生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公開回應,門檻將會是疫苗覆蓋率至少達到60%以上,「我們會盡量的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韓羽婕 王聿瀠 李文成 李新琳/台北報導 長榮機師再爆2機師突破性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日下午證實這兩人案16119、案16120確診,且波及其中一人就讀高中的小孩案16122,陳時中強調,由於高度懷疑是Delta變異株,「必須小心謹慎些!」,決定即日...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引發關注的是,4例境外移入病例中,3例分別是2名長榮機師「突破性感染」、1例是其中一名機師就讀高中的小孩確診,高度懷疑是Detla變異株,讓中...

閱讀詳情 »

新冠病毒,這或許是它的最大敵人。中研院,發現一種「超級抗體」,能辨識目前所有變異株,也有更強的結合力,不讓病毒逃脫。可望成為重症治療的超強戰力。 救護車聲,此起彼落,今年五六月,染疫死亡率一度高達5%,中央引進單株抗體療法,重症比例下降不少。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 張上淳(9/1):「對於輕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