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簡單生活七件事(四)調整好這件事 遠離腦中風與心血管疾病

簡單生活七件事 四 調整好這件事 遠離腦中風與心血管疾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心腦血管要健康才能預防中風與心肌梗塞,時下民眾輕易就可答出「控制三高」可降低中風機率,但確實做到的人卻不多。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陳右緯提到,除了藥物之外,還可藉由生活型態的改變如: 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維持標準體重、戒菸等,幫助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美國心臟學會及台灣腦中風學會都建議:「運、重、菸、食、醇、壓、糖,簡單生活七件事」,其中飲食和其他危險因子控制息息相關。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更表示,許多上班族及年輕人因為外食又不愛運動而危害心腦血管健康。

三高影響心血管健康 飲食、運動協助控制三高

引起腦中風的原因很多,但多數是因慢性病、不良生活習慣所致。血壓、血糖、膽固醇過高或是控制不佳,會直接影響心血管健康,而良好的生活型態則是協助控制三高的關鍵,陳右緯醫師指出,有許多研究指出,體重過重者,三高機率會增加,更要注重飲食及運動來幫助控制體重。

傅維仁主任也表示,一日三餐是生活必需的,若吃的不健康,就可能造成糖尿病或膽固醇過高,加上門診中也看到許多年輕人習慣外食、不愛運動、工作又長時間坐著,也會導致罹患三高的風險增加。

飲食均衡、定時定量 越晚吃越容易胖

飲食建議參考三個面向,質、量、用餐時間。每個人每日攝取的熱量原則取決於身高、體重、性別、活動量等,可得出不同標準。陳右緯醫師指出,六大類食物要均衡攝取,用餐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國際有研究顯示,即使攝取的量相同,但越晚進食,增加膽固醇的機率越高,太晚用餐、吃宵夜都容易使體重增加。

高齡者代謝低、牙口差 虛弱不動陷惡性循環

由於慢性病病人多數為高齡長者,年紀越大基礎代謝降低、運動量減少,陳右緯醫師表示,若飲食過於清淡,或牙口不好不吃肉,容易會有肌少症而力量不夠、虛弱、不想動,使新陳代謝更差、能量需求低,陷入惡性循環。若想得到更進一步的資訊,國建署的網站有兒童、成人、老人的飲食餐盤可提供參考。

多重慢性病病人 建議諮詢主治醫師

然而若是已知有慢性病的病人,更因加強管理飲食攝取原則。傅維仁主任提到,若為高血壓的病人,建議飲食要低鈉;若為多重共病,同時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者,則更需要注重蛋白質攝取,少油、少糖、少鹽,避免加重腎臟負擔。建議老人家可以早晚喝一杯牛奶,有慢性腎臟病者,需特別注意並跟主治醫師及營養師諮詢飲食注意事項。

已中風病人 標準更嚴格

已經發生中風過的病人,對三高控制要更嚴格,陳右緯醫師表示,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100mg/dL以下,或更積極控制在70mg/dL左右,限制油糖攝取含量,都可預防再次中風跟降低心腦疾病機率。尤其中風過的病人當中,1/4會有吞嚥困難,或因活動量減少合併便秘問題。吞嚥困難的病人可適時請教醫師或營養師,選擇濕潤軟嫩、質地濃稠適中的食物,避免嗆咳;飲食中可以增加纖維素的攝取,促進腸蠕動,以改善便秘。

掌握飲食配合醫囑 降低二次中風機率

「健康飲食也可以帶來抗發炎、抗氧化的效果,對直接控制發炎反應、血管動脈硬化也有關係,在吃得高興之餘也要吃的健康。」陳右緯醫師建議,學習閱讀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更能掌握飲食的攝取量。

傅維仁主任強調,「慢性病不是單靠吃藥就會改善,藥物並非萬能,配合醫師之外一定要多運動,特別是抽菸者一定要戒菸。」她表示,二次中風的致殘率更高,且三個月內有5%患者會二次中風,生活習慣必須要調整,若不確定該如何調整,除了醫師之外,也可以諮詢營養師。

腦中風學會官方網站中有民眾衛教專區(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可以獲得相關資訊;或是血脂動脈學會等相關學會網站,也都有許多資訊;國民健康署網站中甚至有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飲食行為測量表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延伸閱讀】

簡單生活七件事(三)預防中風七件事 遠離三高,別抽菸理想體重靠吃動

簡單生活七件事(二)糖尿病中風機率是一般人2倍! 醫籲控糖好處多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1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炎夏音樂季浪潮一波波襲來,福隆海水浴場沙雕展才剛結束,緊接著又到了萬眾矚目的貢寮海洋音樂祭。年輕女孩們紛紛換上熱褲、迷你裙,大秀纖長美腿展現姣好身材,但若此時露出蜘蛛網狀的腿,就實在太「掉漆」啦!除了已知的彈性襪、雷射、手術外,現在已有新型口服藥可治療靜脈曲張症狀,其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現代人寧願養寵物而不想養孩子,除了傳宗接代的觀念已經淡化之外,也和大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再加上毛小孩貼心又忠誠,也是現代人喜歡飼養的原因,而且毛小孩飼養久了,也會和飼主越來越像,就有如親人般,都是令人深愛飼養的因素。然而,毛小孩畢竟也會生老病死,也都會罹患和人類一樣的疾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子宮肌瘤是婦女很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生育年齡婦女中,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而更年期前後,每二人就有一人有子宮肌瘤。中醫師周宗翰指出,子宮肌瘤好發於四大體質,包括肝氣鬱滯、氣滯血瘀、虛寒凝滯、濕熱下注等四型,而要治療子宮肌瘤,就要從改善子宮環境著手。肝氣鬱滯型:要排除壓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男性有苦口難言?! 多數男性無自我憂鬱意識除了透過節日表達對男性的關懷,平日是否有多注意他們的情緒狀態?聽過身邊男性朋友訴苦嗎?為什麼男性較少開口求助?根據衛福部105年死因統計發現,男性(68%)自殺身亡比例高於女性(32%),根據衛福部公布104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