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友控糖 糖化血色素要在7%以下

糖友控糖 糖化血色素要在7%以下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一名60歲的林先生患糖尿病10幾年,雖然都有拿藥吃藥,但糖化血色素一直都在9%左右(一般人的正常值約小於5.7%,糖尿病人宜控制在7%以下)。最近聽聞鄰居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心肌梗塞,因此到大醫院就醫,希望可以把血糖控制更好。醫師建議按時使用血糖藥物,要自行監測血糖,並且調整飲食。1年後林先生的糖化血色素慢慢地降到6.6%,整個人精神比以前好很多。

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說明,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部份的人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衰竭,嚴重時會需要洗腎、蜂窩性組織炎、傷口不癒合、傷口越爛越大甚至需要截肢、手腳末端感覺麻木或疼痛、糖尿病眼底病變、視力漸漸模糊甚至失明。

這些併發症出現後通常不可逆,建議在糖尿病的早期就把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範圍內,才能把併發症出現的機會降到最低。由於糖尿病大多沒有症狀,常常因為併發症出現後才進一步檢查出有糖尿病,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很重要。國民健康署提供成人健康檢查,40歲以上建議每3年篩檢1次,60歲以上建議每年篩檢1次。

自我血糖監測 由醫師安排每日測量次數

葉美成醫師提醒,風險較高的人例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缺乏運動、血壓血脂異常、曾有妊娠糖尿病、曾有心血管疾病等,也建議做糖尿病的篩檢。一旦檢查出糖尿病,可以用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改變做治療,如果經過生活習慣改善血糖還是高,可以經由醫師評估開立適合的血糖藥物治療。

「自我血糖監測」執行方式很簡單,建議到醫療器材行買一台血糖機,每半年到一年把血糖機帶回原店家校正,確保血糖機的準確度。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情形給予測血糖的次數和時間點。血糖較不穩定的時期,每日測的次數會比較多,當血糖達到穩定狀態,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意願減少測血糖的次數。如果病人無法自己測血糖,也可以由照顧者來幫病人測血糖。

血糖測量、飲食、運動同時改善

葉美成醫師表示,控制血糖不是看病拿藥回家就沒事了。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狀況整體評估後開立適合的藥物,藥物包括口服藥、打針藥物或是口服加上打針的血糖藥。病人要按時使用藥物,並且每日執行「自我血糖監測」,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血糖值、飲食內容、運動的情形。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人也要與醫師討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或身體不適等等。透過良好溝通,醫師更可以適時做藥物的調整、飲食運動的建議,通常經過雙方共同的努力,一般都可以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期望每個糖尿病人都可以及早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60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4歲的小琪,吃飯總喜歡將飯菜含在嘴裡,每餐都要吃上2、3個小時,加上家長疏忽潔牙的重要,日前帶孩子到診所檢查,竟發現有6顆蛀牙,其中5顆臼齒蛀得很深,需要使用不鏽鋼牙套,另外1顆門牙,則以透明乳牙套加以矯正治療。許多孩子喜歡邊吃邊玩、邊玩邊吃,拉長用餐的時間。新北市牙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在台灣,平均每年有近20萬個新生兒,其中早產兒的比例佔8%~10%,每一年將近兩萬多個早產兒。這些小腳丫還來不及準備妥當,就必須提早面對艱難的成長歷程、父母的疑慮,以及一個未知的未來。事實上,只要有完整的醫療照顧,早產兒已有很高的治癒率,只要給他機會,他就可以如你我般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印度恰蒂斯加爾省政府日前推動家庭計畫,為83名婦女進行腹腔鏡輸卵管切除術,迄今導致有8名婦女死亡、15人情況危急,死者大多不滿30歲,目前原因待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歐名哲表示,正常腹腔鏡輸卵管切除術成功率極高,恐是用錯氣體導致栓塞,進而造成死亡。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經常半夜起床找東西吃,或是晚上睡前不吃點東西就全身不對勁的人,要小心了!根據美國心理學教授斯坦科德及其團隊研究顯示,這種狀況可能是得了「夜食症」,而夜食症患者其實患上了三種失調症 ─ 飲食失調症、睡眠失調症和情緒失調症。長庚一般精神科陳景彥醫師表示,國外所稱的夜食症,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