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友控糖 糖化血色素要在7%以下

糖友控糖 糖化血色素要在7%以下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一名60歲的林先生患糖尿病10幾年,雖然都有拿藥吃藥,但糖化血色素一直都在9%左右(一般人的正常值約小於5.7%,糖尿病人宜控制在7%以下)。最近聽聞鄰居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心肌梗塞,因此到大醫院就醫,希望可以把血糖控制更好。醫師建議按時使用血糖藥物,要自行監測血糖,並且調整飲食。1年後林先生的糖化血色素慢慢地降到6.6%,整個人精神比以前好很多。

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說明,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部份的人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衰竭,嚴重時會需要洗腎、蜂窩性組織炎、傷口不癒合、傷口越爛越大甚至需要截肢、手腳末端感覺麻木或疼痛、糖尿病眼底病變、視力漸漸模糊甚至失明。

這些併發症出現後通常不可逆,建議在糖尿病的早期就把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範圍內,才能把併發症出現的機會降到最低。由於糖尿病大多沒有症狀,常常因為併發症出現後才進一步檢查出有糖尿病,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很重要。國民健康署提供成人健康檢查,40歲以上建議每3年篩檢1次,60歲以上建議每年篩檢1次。

自我血糖監測 由醫師安排每日測量次數

葉美成醫師提醒,風險較高的人例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缺乏運動、血壓血脂異常、曾有妊娠糖尿病、曾有心血管疾病等,也建議做糖尿病的篩檢。一旦檢查出糖尿病,可以用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改變做治療,如果經過生活習慣改善血糖還是高,可以經由醫師評估開立適合的血糖藥物治療。

「自我血糖監測」執行方式很簡單,建議到醫療器材行買一台血糖機,每半年到一年把血糖機帶回原店家校正,確保血糖機的準確度。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情形給予測血糖的次數和時間點。血糖較不穩定的時期,每日測的次數會比較多,當血糖達到穩定狀態,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意願減少測血糖的次數。如果病人無法自己測血糖,也可以由照顧者來幫病人測血糖。

血糖測量、飲食、運動同時改善

葉美成醫師表示,控制血糖不是看病拿藥回家就沒事了。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狀況整體評估後開立適合的藥物,藥物包括口服藥、打針藥物或是口服加上打針的血糖藥。病人要按時使用藥物,並且每日執行「自我血糖監測」,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血糖值、飲食內容、運動的情形。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人也要與醫師討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或身體不適等等。透過良好溝通,醫師更可以適時做藥物的調整、飲食運動的建議,通常經過雙方共同的努力,一般都可以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期望每個糖尿病人都可以及早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60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愛滋感染者規律服藥,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為此,台灣露德協會研發一款「健康管理APP」,提醒愛滋感染者定期服藥,能有效控制體內病毒量,並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不僅愛滋感染者能使用,也適用於一般慢性病患者,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千多人下載使用,可望提高愛滋個案規律服藥及回診的意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全台每年約有有2萬人死於菸害,顯見菸害防制已成為衛生主管機關急須重視的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調高菸價以價制量,是預防青少年及減少成人吸菸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國健署擬調高菸捐20元和菸稅5元,合計共調價25元,目前該調整案也已送入立法院,等候委員會審查,估計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13歲小女孩,日前至牙醫進行定期檢查,發現左上犬齒已完全萌發,但右上卻遲遲未萌發,原來是阻生齒作祟,且伴有輕微空間不足現象。經醫師裝置矯正器後,重新撐出牙齒萌發所需要的空間,並利用手術暴露搭配矯正力量,將右上犬齒牽引至正確位置,讓小女孩重新獲得美觀及正常咀嚼功能。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一起本土桿菌性痢疾家庭群聚事件,個案為6歲女童及其外祖父,居住在花蓮縣山地鄉,於3月4日出現發燒、腹痛及噁心嘔吐症狀,分別至醫院就醫。經醫院採集糞便檢驗,確診為桿菌性痢疾,該署隨即追蹤逾400名接觸者,發現女童的妹妹及阿姨也遭感染,目前經治療後症狀都獲得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