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藥」怎麼選? 五大指標是關鍵

糖尿病「藥」怎麼選? 五大指標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今年發布的105年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位居第五,死亡人數較去年增加了4.5%。由於糖尿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往往輕忽疾病,造成血糖偏高或血糖不穩定,長期以往便會引發器官病變、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嚴重甚至死亡,因此使得死亡人數長年高居不下。而一旦確診糖尿病,除了調整生活習慣,更應盡速就診治療,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

認識糖尿病用藥五指標 助患者穩定持久控糖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明蒼建議,糖尿病患者可透過五大用藥指標,主動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五大用藥指標包括穩定持久控糖、服藥頻率簡便、減輕肝腎負擔、避免低血糖,及降低副作用。由於血糖控制非一朝一夕可得,因此讓患者了解積極服藥的重要性,並減輕服藥所帶來的不便及副作用不適,才能真正達到穩定持久控糖的目標,與糖尿病長期和平共處。

李明蒼指出,國內糖尿病患者多選擇口服藥物控制血糖,臨床上觀察發現,有高達八成患者需依賴第二線用藥才能有效控糖,因此藥物副作用對患者生活造成的影響,也應納入醫師開藥時的考量。部分傳統控糖藥物直接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可能導致患者因突發性低血糖昏迷,再加上藥物對胰臟的長期刺激,也會造成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死亡,使胰臟提早衰竭;然而,患者若因懼怕副作用自行停藥,反而可能造成血糖失控,引發致命併發症。

低血糖成服藥隱憂 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穩控糖

李明蒼醫師說,糖尿病治療首重長久穩定控制血糖,近年第二線用藥選擇增加,患者若對藥物副作用或其他藥物特性有所疑慮時,可透過用藥五指標,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針對個人生活方式,主動與醫師討論,提出對治療方式的期待。

李明蒼分享,診間曾收治一名擔任公車司機的患者李先生,過去透過傳統控糖藥物治療糖尿病,但由於行車時有低血糖的情形產生,對工作甚至生命安全都造成嚴重威脅,與醫師討論後經調整用藥,不僅血糖維持平穩,也不再發生低血糖的狀況。

此外,也有不少患者擔心長期服用藥物會對肝、腎造成負擔,李明蒼建議,患者在經醫師評估後,可選擇少經肝、腎代謝的新一代DPP4抑制劑,藥物同時兼具服藥便利、副作用少的特色,幫助患者在避免高風險副作用的同時,輕鬆簡單控制血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593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1)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境外移入新冠病例,都是菲律賓入境,分別為第872例與第873例,入境至今沒有異常症狀,都在集中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檢疫期間沒有接觸其他人,因此沒有匡列接觸者。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872例是菲律賓籍30多歲男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許多民眾都在擔心桃園會不會封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現在沒有到封城程度,但民眾防疫不可鬆懈,在電視上看到有新開日本商店,大排長龍人潮非常擁擠,不單自己看了會擔心,隔離人員看也會辛酸。 日本知名零售商店在台灣展店,首間店鋪選在西門町,可能因日本零食與用...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65歲張先生去屆齡退休,工作漸漸交給年輕人,但白天覺得越來越疲倦,去年底突然發現晚上跑廁所次數增加,1個晚上曾經小便10次,等同躺床30分鐘就要起身,卻又常常站在馬桶前,小便出不來就是出不來,就只有2至3滴,僅有尿意但沒有尿液,接受解查才發現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容積減少...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彰化報導】冬天食補吃紅棗養生的人也大有人在,但被棗核卡住事件也有發生風險;1名67歲婦人吃紅棗誤吞棗核,經手術取出棗核。醫師提醒,發生棗核卡在食道的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用吞飯、吞饅頭等方法強行咽下,應馬上使用「哈姆立克法」將異物推擠出來。 彰基急診觀察室主任醫師倪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