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代謝已異常!控糖飲食「1少2多」

糖尿病在國人十大死因榜上有名,避免一步步走向糖尿病這一條不歸路,必需遠離糖尿病前期!醫師表示,糖尿病前期的血糖高於正常值,但還沒達到糖尿病標準,卻是表示身體代謝已經異常,而亮起紅燈的健康警訊,因此平時應該從飲食方面控制血糖,做嚴格的控制與監測,以免一步步走向糖尿病這條不歸路!

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代謝已異常!控糖飲食「1少2多」

糖尿病前期無症狀,血糖比正常值偏高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擇穎表示,血糖比正常值偏高,但尚未達到確診為糖尿病的標準,即定義為糖尿病前期。為了讓血糖有機會回復正常,使代謝維持正常,必需靠飲食、運動及體重控制多管齊下。尤其,平時血糖檢測也不可馬虎。

1少2多飲食原則 積極控制血糖

要遠離糖尿病威脅,陳擇穎醫師認為,必需從規律運動、均衡飲食著手維持身體的基本健康,並採用「1少2多飲食原則」來積極控制血糖。根據糖尿病學會的建議,每週應從事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像是快走、慢跑、游泳、有氧運動等;而近年研究證實肌力訓練對健康益處甚大,可和有氧運動交叉進行。

飲食方面要「1少2多」,即減少醣類食物攝取、多吃蔬菜及適量蛋白質,陳擇穎醫師表示,含糖的飲食會直接影響血糖值上升,建議盡量避免。目前國人的外食情形相當頻繁,一天三餐當中,除了白飯以外,也很容易吃到飯糰、麵包、肉粽、米糕、乾麵、碗粿等食物,碳水化合物普遍攝取過量。陳擇穎醫師提醒,「適度減醣」飲食仍是有好處的,多吃蔬菜及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蛋、魚、瘦肉、豆類,對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風險都有幫助。

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代謝已異常!控糖飲食「1少2多」

為了讓代謝維持正常,讓血糖有機會回復正常,必需靠飲食、運動及體重控制多管齊下。

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代謝已異常!控糖飲食「1少2多」

醫師建議少吃碳水化合物,多吃蔬菜及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對控制血糖較有幫助。

至於近年流行大幅減少,甚至幾乎不攝取醣類食物的飲食方法,在短時間內確實可以讓血糖和體重下降,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長期食用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者,經過25年的追蹤,其平均壽命比均衡飲食者減少4年,因此醫界仍建議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才是比較理想的飲食型態。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普遍為「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但是糖尿病前期不會出現這些症狀,因此,要了解自己是否有糖尿病前期的風險,唯一的方式就是定期做血糖篩檢。

糖尿病高風險族群 每3年做一次血糖檢測

至於多久需要做一次血糖檢測?陳擇穎醫師說明,一般民眾40歲以上建議每3年做一次,65歲以上建議每年都要做一次;若是體重過重(BMI大於24)、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一等親有糖尿病患者、本身為高血壓患者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者,以及女性曾診斷出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是懷孕期間診斷出患有妊娠糖尿病,皆屬於糖尿病高風險族群,這些人不論年紀,假設血糖檢測結果異常,則每年都要定期追蹤。

罹患糖尿病後引起的併發症是最主要的健康殺手,對高風險族群而言,預防糖尿病刻不容緩;尤其,避免一步步走向糖尿病,出現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時,就要努力控制血糖,才不會成為糖尿病的候選人。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3/7146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日常生活中很多東西我們常吃,但其實是存在危害的,來看看醫生絕對不會吃的六種家常食物吧!    1、罐裝番茄醬。 罐子裏襯中的樹脂含有雙酚,這是一種會引起從生殖疾病到心髒病、糖尿病和肥胖一係列病症的合成雌性激素。研究發現,大多數人體內的雙酚水平都超量,從而會抑制精子生長或...

閱讀詳情 »

仔細觀察身邊的那些白領,你會發現很多人都常常喊「累」,整天一副精神不濟的樣子。這都是過度疲勞惹的禍。那麼,過度疲勞的征兆有哪些?白領們應該如何預防過度疲勞?接下來,小編為你找答案。 警惕這些過度疲勞的征兆:記憶力減退:開始忘記熟人的名字,心算能力也越來越差。 肩膀痛:肩部與頸部強直性發麻、肝功能異常...

閱讀詳情 »

銀耳:比雪梨更適合體寒者養肺 銀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稱。性平,味甘、淡、無毒。既是名貴的營養滋補佳品,又是扶正強壯的補藥。同為白色食物,銀耳性更溫潤,比雪梨更適合體寒或腸胃不好的人,同時又有益氣清腸的作用。當然,也可與雪梨同燉成銀耳雪梨湯。 山藥:“黏蛋白&rd...

閱讀詳情 »

1、心臟功能 男子20歲以後心臟在劇烈運動時的調節能力越來越低。一個20歲的小伙子運動時每分鐘心率最快可達200次,30歲時減少​​至140次,以後每增加10歲,心臟每分鐘最快跳動次數減少10次。 2、肌肉與骨骼 發達的肌肉逐漸萎縮軟弱,骨骼發生退行性變化。 3、脂肪 男子在25-75歲之間,體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