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治療從簡化 良方即是善用複方

糖尿病治療從簡化 良方即是善用複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50多歲男子在四年前曾因為嚴重口渴、頻尿等急性高血糖症狀入院,由於糖化血色素高達11.8%,醫師建議他出院後持續接受胰島素治療以控制血糖,但他卻以怕麻煩為由而拒絕治療。四年過去,他不僅有初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更出現腎功能惡化的狀況,經評估必需接受洗腎治療,讓他感到悔不當初,直呼不該因為沒有症狀就忽略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糖尿病治療要趁早 避免器官累積傷害

「糖尿病治療要趁早,等到症狀出現才去控制血糖通常事倍功半。」收治該名患者的台北市立關渡醫院新陳代謝科雷尊翔主任表示,糖尿病對身體的傷害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患者在初期往往不會感到身體不適,也不會想要積極控制血糖,直到各種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出現之後才想要補救,然而,這時候器官多半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傷害。像上述個案起初對治療十分消極,醫療團隊在回診時就發現他有腎臟病變前兆,但患者自覺身體沒有不舒服,即使醫師處方胰島素,仍不願施打,拖到出現蛋白尿、下肢水腫等明顯腎臟病變症狀才意識到疾病惡化,最終仍無法避免洗腎命運。


糖尿病治療從簡化 良方即是善用複方

誤對胰島素有錯誤認知 醫籲胰島素加強穩定控糖

長期以來,糖尿病友對胰島素的使用存在認識偏差,其實,注射用胰島素與人體製造的胰島素作用相同,可以協助患者控制血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雷尊翔主任指出,國內約有56%患者未達到糖化血色素<7%的控制目標,推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胰島素治療。糖尿病主要致病原因是患者本身胰島素功能不佳,即使在治療過程中,胰島細胞的衰竭仍有可能持續惡化,這也造成原先的口服藥物無法持續維持血糖,建議使用胰島素來加強穩定控糖。

雷尊翔主任進一步說明,糖尿病治療目標在於穩定控糖,如果要同時兼顧飯前血糖和飯後血糖,除了針對飯前血糖控制的長效型胰島素,還需要搭配維持飯後血糖穩定的短效胰島素;然而,短效胰島素的治療則必須在三餐前注射胰島素,即使是預混型胰島素,一天仍須使用二至三次,如此頻繁的用藥頻率,會降低患者的治療意願。所幸,現階段有複方控糖筆可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一天只需使用一次,兼顧療效與用藥的方便性。

藥物太多降低服藥意願 複方藥物成主流

「吃藥都吃飽了。」這是過往慢性病患者的心聲,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伴隨著慢性病的時間也越久。雷尊翔主任提到,糖尿病是在多種身體機轉影響下的疾病,藥物一多就會降低服藥意願,影響控糖成效。近年來糖尿病的治療逐漸以複方藥物為主流,臨床也確實觀察到患者服藥規律性的進步,成果也反映在血糖數值的報告中,建議患者若對治療有任何疑慮,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實現與慢性病的和平共處。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87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糖尿病控制良好 急性胰臟炎血糖超標有位王先生平日有糖尿病但控制良好,曾被告知有膽囊結石,但他不以為意。某日深夜突然上腹部劇烈疼痛,同時感到噁心嘔吐,他自行服用止痛藥但完全無法改善。該日上午前往北市聯醫門診就診,經驗血及超音波診斷證實為急性胰臟炎,因此入院接受治療。入院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為嚴密守護民眾用藥安全,健保署自108年1月起「門診特定藥品重複用藥費用管理方案」,將由現有的12大類擴大至60大類,並納入七成門診藥費的藥品,其中最高前三類為腫瘤製劑用藥約14%、降血壓藥物約9%、降血脂藥物約8%。健保署呼籲,各特約醫療院所醫師在開立處方前,應查詢「...

閱讀詳情 »

氣溫驟降,正是吃火鍋的好時節,健康吃更要聰明吃。國民健康署發表「健康吃火鍋6大原則」,建議民眾可用「我的餐盤」口訣,以「拳頭」及「掌心」來估計食物攝取量,有效控制飲食分量,以及慎選食材,讓自己吃得更健康、不吃肥。 氣溫驟降,正是吃火鍋的好時節,健康吃更要聰明吃。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林莉茹組長指出,均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位48歲的張先生明明睡很飽,看起來卻無精打采,還出現大小眼,就醫檢查,醫師診斷為「肌無力症」。大林慈濟醫院眼科主任樊文雄醫師表示,眼科有一個簡單的檢查,在眼睛冰敷兩分鐘後,如果大小眼變好了,就有可能是得到肌無力症。神經傳導不到位 肌無力症造成大小眼樊文雄指出,肌無力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