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經常拔「鼻毛」的人都嚇到了!竟然會....不敢相信啊!

專家解讀:鼻毛越長越防髒? 它只能防一些大顆粒

  當空氣被吸入我們的鼻腔,要經歷重重關卡。鼻腔的結構是彎彎曲曲的,而不是一條大路直通肺部。這就是為了讓空氣在裡面繞來繞去,這個過程中,空氣中的一些髒東西就會慢慢沉積下來,而不會鑽入下呼吸道深處。有些髒東西還會撞上黏膜,而黏膜上會有許多自然分泌物,這些分泌物會把一些有害微生物和污染顆粒黏住、包裹起來,然後排出體外。

經常拔「鼻毛」的人都嚇到了!竟然會....不敢相信啊!

(圖片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鼻毛也是重要的一道屏障,也可能是第一道屏障。鼻毛主要是起一個篩子過濾的作用。比如有一隻小飛蟲突然鑽進鼻孔,這時候鼻毛就會起到一個阻擋作用,避免它闖入呼吸道深處;同時在這一刺激下,我們會打噴嚏把這些異物給清除出來,從而保護我們的呼吸道。

  不過,鼻毛的屏障作用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其實鼻毛主要能抵擋的還是一些比較大的東西,像是小飛蟲,或者一些大顆粒,真正肉眼不可見的有害微生物與污染顆粒,靠鼻毛是無法阻擋的。由於鼻毛的密度並不高,對於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細微物質缺乏阻擋能力,所以充其量只能算是「初篩」。而且鼻毛的屏障能力和長度無關,即便有長鼻毛也不能更加有效地阻擋污染物。

     鼻腔是呼吸道的大門,是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生長鼻腔粘膜上的鼻毛,位於前沿陣地,像呼吸道大門的哨兵,擔負著阻攔灰塵、細菌隨呼吸進入體內的使命。

經常拔「鼻毛」的人都嚇到了!竟然會....不敢相信啊!

鼻毛的功能


       鼻腔是呼吸道的大門,是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生長鼻腔粘膜上的鼻毛,位於前沿陣地,像呼吸道大門的哨兵,擔負著阻攔灰塵、細菌隨呼吸進入體內的使命。對於進入鼻腔的任何微小的灰塵都能粘住,使之不能侵入。被鼻毛阻擋的灰塵、細菌再由鼻腔粘膜分泌出來的粘液粘住,形成鼻涕而排出體外。鼻腔粘膜還可分泌免疫球蛋白A,以圍殲入侵的病菌。


     較大的異物,如小蟲、草屑等進入鼻腔,鼻毛不但攔阻,還向神經系統傳遞信息,引起打噴嚏,把它們清除出來。道了鼻毛及鼻粘膜的生理作用,就不難理解拔鼻毛害處大的道理。

       拔掉鼻毛等於撤掉把守呼吸道大門的哨兵,灰塵、細菌可暢通無阻地進入人體,引起人體生病。在拔鼻毛的同時,也使生長鼻毛的粘膜受到損傷。這樣不僅影響了鼻粘膜分泌粘液和免疫球蛋白A的功能,而且有利於細菌趁機進入損傷的鼻粘膜,引起鼻粘膜炎症。拔鼻毛的結果是削弱了鼻腔防禦疾病的能力。鼻毛還是一種觸覺的輔助感受器。所以,拔鼻毛、剪鼻毛、挖鼻孔是有害的。

 

鼻毛絕對不能剪太短

  很多人平時很注重鼻腔衛生,經常對鼻毛和鼻腔裡的髒東西進行修剪、清除,可有些時候鼻腔內總是癢痛難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廣州醫學院港灣醫院五官科主任張端和:鼻腔是呼吸的通道,而鼻毛則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關口,對吸入空氣起著一定的過濾作用。人在呼吸時,鼻毛就像過濾器一樣,把混雜在空氣中的大多數細菌和塵埃拒之「門」外。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戰友不僅喜歡拔鼻毛或將鼻毛剪得很短,還經常用手指去挖鼻腔。這是一種不良的習慣。如果鼻毛拔了或剪得很短,塵埃和細菌就可以大量進入呼吸道,其危害是很大的。而且,挖鼻和拔鼻毛還可能引起局部損傷,導致感染。你很可能就是因為過度剪鼻毛和挖鼻,以致患上了鼻前庭炎。

  預防鼻前庭炎,首先必須改正挖鼻或剪鼻毛的不良習慣。急性鼻前庭炎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生素,進行局部濕熱敷,並用超短波或紅外線理療,促進炎症的消退。慢性鼻前庭炎可先用雙氧水清洗,除掉痂皮,涂以抗生素軟膏,每天2-3次,並注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via 1  
via 2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台中37歲王先生出生後總是臉色蒼白,8個月大時被診斷為重度乙型地中海貧血,爾後因脾臟腫大,14歲時接受脾臟切除手術,由於接受排鐵劑治療,也必須定期接受各項超音波檢查,並每3個月定期抽鐵蛋白追蹤,雖然因病情飽受折磨,但他聽從醫囑規律回診追蹤治療,生活日常仍與常人無異。 ...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2)北台灣1口氣增加16例新冠本土個案,與1名華航群聚確診患者,當中3例屬宜蘭「銀河百佳樂」群聚,10例與案1203相關(獅子會前會長),同時再傳3例不明來源本土個案,分別為案1217、案1220、案1221,衛生單位正全面調查匡列接觸者,確認有無其他確診者。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新增16起本土案例,11日才剛宣布升級為社區警戒第二級,是否會緊接著升級至第三級?指揮官陳時中回應,升級標準為單週出現3起以上群聚事件,或單日內出現10起感染源不明的確診案例,今日新增案例中許多屬於前一日的宜蘭與新北群聚延伸,另外3起感染源不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恙蟲病流行季節來臨,民眾於郊外活動時容易接觸到恙蟲孳生草叢環境,請做好自我保護措施,避免恙蟲叮咬,降低感染恙蟲病風險。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今(110)年截至4月7日止,全國恙蟲病共計確診30例,其中花東地區感染個案14例佔最多、其次宜蘭縣4例、南投縣3...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