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經血量變多、四肢瘦小腹隆起? 原來是子宮長了肌瘤!

經血量變多 四肢瘦小腹隆起? 原來是子宮長了肌瘤!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蔡醫師,我最近因準備婚禮在努力減肥,但不知道是不是減肥過度,經血量越來越大,腸胃也常常不舒服,這樣有關係嗎?」一名30多歲年輕女性一到診間便擔心地向醫師詢問,目視病患的確外型亮麗,四肢纖細,惟發現小腹不成比例的隆起,心中已有初步診斷。


內湖國泰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蔡明珠在例行幫病人進行超音波檢查時,果然發現一顆接近9公分的子宮肌瘤在子宮後壁,因肌瘤太大壓迫到子宮內膜,造成經血過多,且往後壓迫到腸道而造成腸道不適。


蔡明珠表示,以上的案例偶爾就能在診間發現,特別是年輕女性。多數病患會把自己因肌瘤造成經血量過多而導致的貧血當成是減肥不當所致,因肌瘤太大而讓小腹變大誤以為是變胖了,殊不知真正元兇是在子宮中不知不覺長大的肌瘤。


育齡女性發生率2至3成 位置不同症狀也各異


子宮肌瘤是長在子宮組織中異常的良性肌肉瘤,在台灣育齡女性發生率接近2至3成,且多隨年紀增長而變大,在停經後因荷爾蒙的改變可能會減小體積。通常子宮肌瘤可根據生長的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


1.子宮黏膜下:因靠近子宮內膜而影響生理期,多會有經血過多問題。


2.子宮肌肉層:取決於肌瘤大小,如1至2公分的肌瘤可能會沒有症狀,事實上多數肌瘤未被發現也是因為多為無症狀,而如果肌瘤長大往前壓迫到內膜也有可能造成經血過多,也有可能往前壓迫到膀胱造成泌尿道症狀,如頻尿。


3.子宮漿膜下:長於子宮漿膜層,多為無症狀,但如肌瘤過大則可能往後壓迫造成腸道症狀,如排便習慣改變、脹氣等。


以上是3種比較常見類型,事實上臨床也會偶爾發現一些比較罕見的型態,像是寄生蟲肌瘤(Parasitic leiomyomas ),更罕見的瀰漫型肌瘤(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e)則不在討論範圍內。


治療方式因生長位置大小而異 與醫師共擬醫療計畫


一旦確診子宮肌瘤,接下來就是如何治療的問題了,同樣我們可根據子宮肌瘤位置及大小來進行治療計劃的確立,大致分為以下類別:


類別1:無症狀的小肌瘤


多數病人為於健康檢查時發現一些小肌瘤,可能1至3公分,本身也沒有症狀,這種多追蹤肌瘤大小即可


類別2:有症狀的肌瘤


如已造成壓迫症狀或經血量過多,這種肌瘤則已進入需要處理的程度,而處治方式則依肌瘤之大小,位置而有不同作法:


1.子宮黏膜下:因靠近子宮內膜可考慮使用微創術式。


子宮鏡是一種管徑極小的內視鏡,可直視病灶進行肌瘤切割,年輕女性有生育需求怕傷害到子宮,也可視自身狀況使用防止沾黏的自費器材。


2.子宮肌肉層或漿膜肌肉:則需要根據肌瘤大小及顆數來規畫治療。


腹腔鏡為一種微創手術,相比傳統開腹手術優點在於傷口較小,恢復較快,但如多發性肌瘤或巨大肌瘤則不太適合。傳統開腹手術缺點為傷口較大,恢復較慢;優點則為處理多發性肌瘤或可能大量出血時比較安全。


類別3:快速長大的肌瘤

肌瘤為婦產科一良性表現,只有千分之3的肌瘤會從良性變成惡性,而令人擔憂的惡性肌瘤與良性肌瘤的差別在於惡性肌瘤多會快速成長,快速成長的肌瘤建議盡快與婦產科醫師諮詢!而停經後因多數女性肌瘤會變小,如接近停經年齡也可於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開刀。


因子宮肌瘤的普及性育齡女性不可不知,如自身狀況特殊還是建議至婦產科診間詳細問診及制定最適合你的醫療計劃。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子宮肌瘤造成女性不孕 手術治療選擇多防沾黏助添好孕
▸牙周病患感染新冠重症率將近9倍 牙齒鬆動恐為時已晚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30歲女性在5年前得知自己有高血壓,自恃年輕而未積極控制,頭痛便自行至藥房買止痛藥服用,直到雙腳明顯水腫前往就醫,才發現血壓已高達180mmHg,且有蛋白尿症狀,進一步確診罹患慢性腎臟病,腎功能僅剩正常人的一半!五成腎病起因高血壓 共病率高恐危及生命收治該名患者的新...

閱讀詳情 »

肥胖不只會影響身型,更可能是增加失智症發生風險的潛在元凶之一!專家提醒研究發現,肥胖與皮下脂肪本身就是造成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潛在風險因子。因此,想要預防失智症上身,學會從日常飲食中適量控制脂肪的攝取量,維持自身體態健康非常重要。 別小看肥胖!脂肪過多易曾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發生風險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黃思齊報導】台灣醫療環境發展完整,在國際聲望日益增高。「跨境醫療」服務在全球擁有龐大的商機,加上台灣醫療品質與專業早已受到世界各國肯定。,在這樣的趨勢下,雅丰菲仕美醫療事業與外貿發展協會積極在國際間宣揚具台灣人文特質的醫美專業特色,更成立「雅丰菲仕美國際醫療會議中心」,將台灣醫療及整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李秀敏特聘研究員的團隊,歷時七年,用創新方法找到能讓蛋白質穿越葉綠體外圍雙層膜的橋樑通道,並將其命名為TIC236,成功破解葉綠體運作之謎。此研究成果有助掌握葉綠體的構造,進而瞭解植物的演化史。研究論文已於日前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