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網友熱議暖身食材「生薑」奪冠! 中醫這樣吃不怕上火

網友熱議暖身食材「生薑」奪冠! 中醫這樣吃不怕上火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冬季總算來臨,薑母鴨、羊肉爐的店也大發利市。俗語說「補冬補嘴空」,面對變化無常的濕冷冬季,大家總喜歡吃點熱食禦寒。綜觀網友對於冬季飲食的討論中,最常見的是平價、方便料理的「薑」。另外常見的牛肉、羊肉也是火鍋必備。不過這些食材該怎麼吃才能吃出溫暖,而非吃出火氣呢?


網友熱議的「薑」 吃太多也會刺激胃部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觀察網友熱議的溫補暖身食材,以可加入料理做提味的「生薑」聲量最高。生薑因富含薑辣素等能祛寒暖身、促進血液循環的營養素。不少網友表示生薑的好處多多,提到「薑真的很棒,可以驅寒又能養生,料理必備的一項食材」、「薑的功能真的是非常多」等,但也有網友提醒吃太多會刺激胃部,應適量吃。


而「羊肉」及「牛肉」等紅肉也是網友熱議的暖身食物,有許多人喜歡在冬天來上一鍋「羊肉爐」,因此適合冬天補身用的「羊肉」便備受討論,有網友就表示「天氣比較冷真的很適合吃羊肉爐,因羊肉本身就是祛寒溫補的食物」、「體質較寒者可多攝取羊肉」等;而「牛肉」則是能養血又補腎,也是很好的溫補食材之一。許多人會在寒冷的天喝一碗牛肉湯補身,光是溫熱感就能療癒心靈。


網友熱議暖身食材「生薑」奪冠! 中醫這樣吃不怕上火

▲由《Social Lab實驗室》製作的網友熱議暖身食材中,以生薑、羊肉、紅棗、牛肉名列前茅。(圖/Social Lab實驗室提供)


針對不同體質 選擇適合的鍋物料理


中醫師李俊儀表示,他曾遇過1位25歲上下的女性,因為長時間手腳冰冷,想要補身,就連續吃了3天羊肉爐!結果出現臉部頻冒青春痘、口乾舌燥與胃食道逆流等症狀。他認為現代人營養豐富,如到了冬天還要大吃補品,可能造成上火,出現失眠、流鼻水等。他更特別提到胃食道逆流是相當常見的文明病,如常有這個症狀,建議避免吃生薑與羊肉,免得胃食道逆流症狀更嚴重;雖相較之下牛肉影響較小,但還是別吃太多。


談到廣受所有食客歡迎,即使是年紀較小的人也好入口的「生薑」,李俊儀建議大家可以在家煮「生薑肉桂紅茶」,可以幫身體加熱、血液循環加速。生薑可保健腸胃、避免腹瀉與便祕,而肉桂有緩解疲勞與加速皮膚代謝的功效。料理方式也很簡單,只要將生薑微波加熱到微溫狀態,將其放入熱紅茶,最後加入一根肉桂即可,加點糖也可增加風味。


針對不同體質,李俊儀提出幾道可以自己準備,超市即可買到,或是街邊火鍋店常見的料理,提供給民眾參考如下:


▸寒熱夾雜者


可選擇平補,夾雜體質的特色是很難確定是外熱內冷還是外冷內熱,體質特性各有不同,建議嘗試人蔘雞、韓式泡菜鍋。因為大白菜屬寒、辣椒屬熱,兩者可達到中和。


▸體質偏熱者


可選擇涼補,可點一鍋昆布牛奶鍋、再加點一份蔬菜或味增,牛奶屬於微涼性食材。


▸體質偏寒者


可多嘗試熱補,薑母鴨便是一項好選擇。當然還是多搭配蔬菜食用,以避免上火;像是吃鍋都會有的高麗菜即可,丟進鍋一起煮相當方便。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上班族退休年齡再延長 白內障危機恐影響你的職場表現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責任下,如今,很多男性背負壓力、透支體力。在這種情況下,男人們除了要學會自我減壓外,在飲食上也應該有所側重。美國「福克斯新聞網」最新載文,刊出「男人不能缺的9類食物」。 1。葡萄乾、杏仁、鱷梨等富含硼的食物。研究表明,硼攝入量最多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幾率低65%。 2。牛奶、奶酪...

閱讀詳情 »

發芽大蒜竟有意想不到的神奇功效!以前人們常說發芽的大蒜對健康不利,但最近韓國的一項科研卻推翻了這個論斷,研究發現發芽的大蒜比新鮮的大蒜含有更多的抗氧化成分,有著更神奇的功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發芽的大蒜更有益心臟健康】食用大蒜或服用含有大蒜提取物的營養補充劑通常被認為是降低膽固醇、血壓水平和患...

閱讀詳情 »

  每次梳頭時,頭髮一把一把得掉,地上、衣服上,被縟上到處都是髮絲,髮際線越來越高,頭髮越來越稀少,這時你開始慌了,其實你並不知道掉頭髮很有可能是你洗頭的方式不當造成的。   錯誤1:洗髮時在頭髮上打泡沫掃盲:洗髮水一定要在手心打泡沫這 個錯誤大了去了,就像用洗面奶,最好先在手...

閱讀詳情 »

癌症的主因:超級中毒+組織缺氧+憂傷 就超級中毒而言,例如吃入含重金屬食品,因為重金屬太重,血液搬不動,就留在組織中,而細胞遇到入侵的外來物,就會扭曲地團團圍住而形成腫瘤癌症!   癌細胞就是扭扭曲曲皺皺縮縮的細胞,藉由: 1、樂觀:例如和志同道合登山隊登山大家談天說地嘻嘻哈哈; &nbs...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