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罕見不等於沒有! 週邊神經疾病關懷協會成立助罕病友發聲

罕見不等於沒有! 週邊神經疾病關懷協會成立助罕病友發聲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罕見疾病因衛教資訊不易取得,患者及其家人偶有病識感不高的情形,再加上醫療資源相對較少,患者權益受到的保障也少。近來週邊神經疾病關懷協會成立,針對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CIDP)、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又稱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此類罕見週邊神經疾病,不定時舉辦衛教講座、提供病友交流管道,也增加為病友發聲的機會。

年過50肌肉無力就是老了? 這幾點注意是否神經病變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教授比喻,人體神經就像電線,除了線材軸心之外 外面還有一層電線皮,這層電線皮在人體構造內就稱為「髓鞘」。CIDP與GBS患者皆為自體免疫功能失常,而去破壞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外圍髓鞘層,造成神經訊號傳導功能受損,因此患者大多會出現感覺失常、肌肉無力、手腳麻木等症狀。

因該疾病好發於50-60歲族群,常被誤認為老化現象而忽略。謝松蒼教授提醒,老化的發展是以「年」來計算,年長者的感覺、動作會緩慢的,漸進式變遲鈍,但對於CIDP患者來說則不同,平均8週就可以感受到疾病發展,而且還可能會反覆復發。另外GBS因為是急性神經病變,發展進程又更快,大約在兩週內病況就會急遽惡化,甚至可能影響到呼吸系統的肌肉而導致呼吸衰竭。

CIDP、GBS治療不能拖!神經受損程度越大恢復越差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神經肌肉疾病科黃至誠醫師表示,CIDP與GBS目前兩大主流治療方式為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療及血漿置換術治療,此兩種治療方式對CIDP、GBS患者都有顯著效果,唯血漿置換術副作用較免疫球蛋白注射稍強,因此一般會希望患者優先考慮免疫球蛋白注射療法,但每位患者情況不同,還是需與主治醫師討論。

黃至誠醫師強調,神經病變重及早診斷與治療,因神經損傷沒辦法完全痊癒,若無積極接受治療,等到大量神經受損,治療成效恐大打折扣。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可能誘發GBS? 醫:尚待觀察

近來歐盟將GBS列為某些新冠肺炎疫苗潛在副作用,謝松蒼教授對此表示,GBS患者每年發生率約介於十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四之間,就疾管署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大規模施打疫苗前後之GBS發生率與背景值相差無幾,目前兩者關聯性未見明確,仍需持續觀察。

成立關懷協會 CIDP、GBS病友不孤單

針對週邊神經疾病關懷協會成立,黃至誠醫師說明,其第一目的為教育,讓病友對自身疾病更加了解,也可以提升一般民眾對CIDP、GBS的認知;第二就是讓病友有更多機會交流,以CIDP此種慢性疾病為例,需家人長期協助與照護,尤其新發病友生活上更容易遇到困難,此時病友及病友家屬間的交流分享就更加重要;第三點,以協會的角度更有力量來為病友發聲,在對抗疾病的路上作為後盾,讓病友不再孤單。

台灣週邊神經疾病關懷協會網址 https://www.twpnsa.org/index.php?lang=tw

協會入會方式及聯絡資訊:https://www.twpnsa.org/article.php?lang=tw&tb=6

【延伸閱讀】

打AZ可能產生罕見血栓? 英研究團隊找到原因

熬夜看Disney+乾眼上門!?補充黏蛋白精準緩解乾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15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季節變化經常會影響到身體狀況嗎?若出現狀況,要怎麼做才能維持健康呢? 因為外來物質的影響,可能感覺比日常還要勞累,除了平常要多喝水少喝飲料、多運動及適當休息,建議也可以額外補充維生素B群增強體力。   怎麼做才可以預防呢?以下營養師歸納出 4 點:   1. 多喝水 其實平常就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副神經節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每百萬人口僅出現2至8例,屬於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種。臺中慈濟醫院余政展外科部主任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是從特化的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同時具有神經與內分泌的特徵,因此會使病患隨時都在分泌壓力賀爾蒙,導致無法控制的高血壓、陣發性頭痛、出汗和心搏過速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整理報導】衛生福利部預告修正「健康食品之輔助調節血壓功能評估方法」草案,名稱並修正為「健康食品之輔助調節血壓保健功效評估方法」。草案修正重點包括刪除動物實驗,以後不得使用動物來做實驗。 國人選購健康食品前,會看小綠人標章來做決定。而這些健康食品經常使用動物實驗來證明功效,不過動...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整理報導】今年7月,一位母親向總統蔡英文吶喊「救救我的孩子」,因為她的女兒罹患脊隨性肌肉萎縮症(SMA),上洗手間需要幫助,更在某日夜間為了上廁所而摔倒受傷。這位母親在半夜寫信給蔡英文,希望總統能協助相關用藥擴大以及核准新藥在台上市,幫助更多病友。雖曾收到回信,但罕見疾病的藥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