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罕見皮膚病發作又癢又痛 糖尿病患與老人是高危險群

罕見皮膚病發作又癢又痛 糖尿病患與老人是高危險群

【NOW健康 陳盈臻/桃園報導】許多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狀況都不好,容易搔癢,一旦表面有傷口就很難癒合。1名70多歲的阿嬤糖友症狀更嚴重,不僅大腿冒出大塊紅疹及水泡,讓她疼痛難耐,甚至遍及全身,接受皮膚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類天皰瘡」,是由某種降血糖藥所致。


林口長庚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說,「類天皰瘡」為罕見皮膚病,當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攻擊,就會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中有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人居多,男女比率差不多。


部分「類天皰瘡」案例與藥物副作用有關,為了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有較高的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研究,共搜集6,572位病患用藥狀況,進一步分析與此疾病的關連性。


紀景琪指出,這是國內外首次針對多種藥品進行大型統合分析研究,調查發現,使用「保鉀型利尿劑」的病人,發生類天皰瘡風險為是未使用族群的1.75倍;而糖尿病患者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


至於其中作用機轉?紀景琪分析,特定藥物可能藉由結合在皮膚基底膜的蛋白分子,進而改變抗原特性,活化免疫細胞,造成皮膚的破壞與發炎反應,但後續還需要許多研究來更深入了解其機轉。


台灣每年約有108例新診「類天皰瘡」個案,年紀越大風險越高,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偉迪說,目前治療以類固醇藥品為主,另加其它免疫調節劑輔助,如果患者年紀較大,且伴隨其它疾病,1年內死亡率約2至3成。


陳偉迪提醒,如果皮膚出現紅疹和多發性飽滿水泡,即使有搔癢感也必須忍住,避免抓破水泡導致感染。如有常規使用藥品,不可自行擅自停藥,應帶著正在服用的藥物至皮膚科門診,由醫師評估給予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壯陽藥含西地那非別亂吃 下場可能小弟硬不起來反要命
▸「處暑」過後夏去秋來 中醫講究肺氣調養防溼疹爆發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你的孩子很容易感到驚嚇、愛哭,或往往會「想很多」?別為孩子這些表現貼上負面標籤,或許,他只是擁有高度敏感的特質!根據美國心理學家伊蓮.艾融博士所預估,全世界每5人就有1人屬於高敏感族。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楊琬琳說明,「針對高敏感成人的研究中,最早是將高敏感族定義為:對於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馬姍妤/台北報導】臺北醫學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於9月27日舉辦第4年3天2夜的Datathon競賽,包括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介信、北醫大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臺北市長柯文哲、國家生技醫學產業策進會會長張善政、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立法委員許毓仁、...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對於陳小姐來說,午餐後等著她的不是下午茶,而是惱人的間歇性下腹痛,原本以為是腸躁症,但治療始終無效,症狀仍持續惡化,後來就醫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並無發現異樣,直到去年摸到身軀硬塊,斷層掃描才證實已是大腸癌末期,癌細胞已轉移至腹膜多處。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據統計愛美民眾最重視毛孔斑點與臉部五官精緻度,但隨著年齡增長,臉上的法令紋、木偶紋等紋路卻會越來越深,甚至蘋果肌下滑、皮膚鬆垮下垂等老化現象愈顯疲憊。資深醫美醫師王善民表示,臉部老化的原因有很多,包含膠原蛋白流失、骨骼或下巴萎縮、臉部脂肪位移等初老症狀,以往透過非侵入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