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罹患脾臟血管腫瘤無症狀 她切除全脾臟

罹患脾臟血管腫瘤無症狀 她切除全脾臟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新竹1名年近40歲女子,6年前接受例行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脾臟有顆2公分大的腫瘤,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診斷為良性血管瘤。然而,持續追蹤後卻發現腫瘤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去年8月女子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時,發現腫瘤已增大到5公分,而且有惡性可能,經過溝通後,女子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來切除全脾臟。
收治病例的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一般外科張政傑醫師表示,女子的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為良性「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目前全世界僅有100多例。
脾臟腫瘤無症狀 多數發現時已晚
醫師解釋,一般而言,脾臟很少會長腫瘤,而「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更是罕見,是一良性血管腫瘤,且脾臟腫瘤幾乎無症狀,通常是壓迫到其他器官或是腫瘤大到某種程度,病人才能感覺到左上腹有腫塊。而脾臟腫瘤可分為淋巴性與非淋巴性,由於脾臟是人體最大淋巴器官,若是淋巴性腫瘤,常會伴隨全身淋巴腺及脾臟腫大的狀況,抽血檢查也會發現有血小板低下等問題。
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 呈現「車輪狀」
血管瘤,以非淋巴性脾臟腫瘤為多,是一種血管增生的良性病變,而病例中的女子罹患的是「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即屬一種血管性病變,罹病原因不明。醫師進一步解釋,此處的硬化是指「血管因病變而硬化」,因上皮組織累積在血管之間的空腔中,形成質地均勻的硬塊,與正常的脾臟組織不同。
血管瘤並不會影響脾臟功能,導致病患幾乎感覺不到異狀,若是臨床上要檢查,多是透過注射顯影劑至人體中,以電腦斷層來檢查;如確定組織真的硬化,可以發現顯影劑在腫瘤處滯留時間較長,與周邊的脾臟組織相較,腫瘤呈現較暗的影像,而且呈現車輪狀。
血管結節腫瘤 好發於40
新竹馬偕醫院一般外科葉孟青主任則指出,「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於2004年正式定名後,目前全球文獻以個案報告為主,統計顯示男女患病比例為1:2,年齡區間散佈在22至74歲間,好發年齡約在40歲左右,腫瘤大小從3到17公分不等,由於血管瘤組織為血管,並非分化的惡性細胞,普遍來說,患者都無不適感,因此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在診斷鑑別上的確有一定困難度。
脾臟切除 當心避免細菌感染
葉孟青醫師解釋,脾臟在胎兒時期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也是免疫功能發展成熟所必需。對成年人而言相對重要性較低。切除脾臟後要特別注意肺炎球菌等具莢膜細菌的感染,可考慮定期接種疫苗,有發燒等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51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武漢肺炎延燒,各家醫院也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政策,已準備好「視訊診療」相關作業,當接獲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安排「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等急迫就醫需求者,可在家與診間醫師進行視訊診療,不用出門也可以安心就醫;若為發燒至急診就醫者,也可於急診室設...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62歲的林先生認為,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喝酒的時候配上香腸,平均1個星期就會吃上3天,每次2到3條,再搭配啤酒或高梁,好友們都戲稱他是香腸伯。   一直以來,林先生的腸胃功能都正常,並無明顯異樣,但去健康檢查時,糞便檢測竟出現潛血反應,到院接受詳細檢查後確診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新冠肺炎延燒,民眾減少上餐廳吃飯,餐飲業者只能咬牙苦撐。臺大公衛學院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陳家揚16日表示,餐廳落實環境、人員衛生清潔,加大用餐距離1公尺,民眾多洗手、用公筷,共同施行保護措施,可不用恐慌,盡可能正常生活,也減少對產業的衝擊。台大公衛院長詹長權則呼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但病毒不僅會攻擊肺部,嚴重時甚至傷害腎臟,引起急性腎衰竭;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賴宇軒醫師表示,因此疫情期間,腎臟病友除了應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自我保護措施外,也應規律服用慢性病用藥,並施打流感疫苗與肺炎疫苗,以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機率,也能避免因急性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