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罹癌後還需健康檢查?她乳癌回診10年無異狀 一健檢才發現已轉移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罹癌過了還需要健康檢查嗎?千萬不要讓迷思害了自己。門診就有一名女性十年前透過健檢發現早期乳癌,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一直定期到醫院回診,十年來回診皆無異狀,原本以為這樣規律的追蹤就能夠避免疾病上身,沒想到去年心血來潮接受全身健康檢查,竟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肺部有可疑的瀰漫性結節,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乳癌已經悄悄轉移到肺部,卻全無任何症狀。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師李貞怡的經驗,總是會遇到民眾疑惑,覺得罹癌之後在醫院都有檢查了,為什麼還需要額外完整的健康檢查?

李貞怡表示,許多民眾在罹癌治療成功後,會將重心放在癌症後續的追蹤與照護上,認為醫院、醫師都會協助篩檢,只要有定期回診、追蹤,並遵從醫囑即可,或著重飲食調整跟運動養生方面就已足夠,沒想到這樣的觀念反而讓其他疾病有機可趁。

專家提醒,曾經罹癌,不代表擁有患病的免死金牌,甚至,因為身體曾經歷重大疾病,病人必須同時面臨新疾病發生以及舊疾病復發的風險,對於健檢的態度應要更加慎重。

李貞怡列舉3大健檢迷思,每一項都有可能讓疾病重新找上門,迷思一就是認為「患病或罹癌後,就不需要健檢了」,可事實上,罹癌或已確診某些疾病之後,其他的疾病風險不但沒有降低,還有可能因為身體情況變差、治療副作用等原因,導致風險更大;她舉例,乳房曾經長過惡性腫瘤,儘管控制良好,仍然可能因為血糖控制不好而罹患糖尿病,或是因年紀關係而產生血壓偏高的狀況,健檢的重要性只會逐年增加,不會降低。

迷思二,錯認「回診就是健康檢查」。李貞怡要民眾一定要釐清觀念,回診並不是健康檢查,罹癌後回診目的,往往是觀察特定癌症是否有復發或轉移,醫師通常只會針對罹癌的部位,或是高危險轉移部位做檢查;更何況,若已復發或轉移,如果回診時沒有症狀,也不一定能夠及時察覺。

李貞怡強調,迷思三則是「只選擇特定健康檢查項目」,因為同一種疾病,可能有不同的檢查方式,同樣是檢查乳癌,就有乳房超音波、2D乳房X光攝影、3D數位乳房攝影等;子宮頸癌,也有子宮抹片檢查、HPV晶片檢查等,不同檢查有其不同意義與適合對象,需要同時評估年齡、病史及各種變數。

李貞怡提醒,健康檢查應該是終身的事情,不管是舊疾還是新出現的疾病,任何關係到健康的議題,都應格外重視,別落入迷思的陷阱,才能發揮健康檢查的預防醫學精神。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抗癌突破!國衛院找到人體「鬼滅基因」 能抑制預防攝護腺癌轉移

醫界翻轉概念!安寧療護非「送終」 即早啟動晚期癌病人能活更久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中剩餘的藥、過期的藥,甚至於是保存不佳變質的藥,該怎麼處理呢?事實上,藥師表示,只要不是5大類高汙染藥物,其實是可以丟垃圾桶的,像是沒吃完的感冒藥、綜合維他命等無危害性的藥品,民眾可以居家自行處理,但得先學會簡易處理步驟。 廢棄藥...

閱讀詳情 »

中國傳出鼠疫疫情,造成人心惶惶,到底該如何預防鼠疫呢?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台灣已多年未有鼠疫疫情,但為預防鼠疫感染,建議民眾最好避免前往鼠疫病人地區、避免與鼠疫患者接觸;若人在鼠疫流行地區者應避免被跳蚤叮咬,且居家環境應嚴防嚙齒類動物進入屋內,多一分留意就能多一分安心。  北京近日傳出鼠疫疫情,...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呼吸出現「咻咻」聲,我家小孩是氣喘嗎?秋冬季節又到氣喘好發的高峰,究竟有哪些狀況是危險訊號,醫師提醒,如果小朋友有胸悶、喘鳴聲,甚至呼吸困難,或時常咳嗽感冒,一個月好幾次,吃了感冒藥,但是症狀並沒有明顯改善,這一類的兒童就可能有氣喘...

閱讀詳情 »

Vicky原來是典型的亂牙小妹,小虎牙雖然滿可愛的,但笑起來還是有些扣分,經過隱適美全球案例(Global Invisalign Gallery)得獎醫師─邱琬棋醫師巧手矯正後,昔日的亂牙少女已是氣質滿溢,帶著白齒齊牙、黃金燦笑,大家都羨慕的說:Vicky的笑容轉變,整個氣質大不同了! 數位矯正時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