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罹肺癌7年 選對標靶精準治療讓他陪女兒上大學

罹肺癌7年 選對標靶精準治療讓他陪女兒上大學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肺癌發現多晚期高居死亡榜首

找出變異基因對症下藥 大幅減緩惡化延長壽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涂智彥表示,目前十大死因癌症仍位居榜首,肺癌更是第一名,且肺癌的確較難在早期發現,而六到七成的患者多是晚期的肺腺癌,而肺腺癌當中,六成有特定的基因突變,找出這些特定變異,便可以其為目標給予標靶治療。不同基因變異決定不同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最大宗病人多為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突變。日前大型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常見的第一二代EGFR標靶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包含腹瀉、皮疹和肝毒性,第三代雖然也有相關副作用,但是整體病人耐受性較佳,對腦轉移的病人容易穿透血腦障蔽。目前國際肺癌治療指引建議針對上皮細胞生長因子(EGFR)有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第一線可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EGFR抑制劑的標靶藥物,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能顯著延緩疾病惡化。若第一線選擇使用第一二代EGFR抑制劑標靶藥物治療,於疾病惡化時可選擇檢測特定基因T790M是否存在,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可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治療。

涂智彥主任分享了台商曹先生的案例,一位43歲的台商曹先生,在大陸發現肺部有腫瘤,趕緊回台灣就診,竟發現是第4期肺腺癌,進一步檢測後發現是 EGFR的第19區基因突變,於是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一年後產生抗藥性,改以化學治療;持續治療三年多,每種化療藥物都用上了,後續疾病轉移到腦部,在腦部發現許多顆腫瘤,講話變鈍,經肺部腫瘤切片檢查出抗藥原因是T790M突變,改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用藥迄今已三年,近日回診仍持續有效,還笑著與醫師分享,當初罹病時小孩才國中,真沒想過自己能看著小孩上大學。


罹肺癌7年 選對標靶精準治療讓他陪女兒上大學

標靶藥物不斷更新 即時醫病溝通找出最合適的治療

目前肺腺癌病人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整體平均存活期約為2年,平均用藥一年後會產生抗藥性。若檢驗出T790M抗藥性而轉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延長疾病控制。如前述曹先生的案例,腦轉移狀況改善,耐受度佳,能如常人一般的生活,陪伴家人成長,避免因副作用而放棄治療。但根據日本一項真實世界研究,基於諸多因素(疾病進程、採檢樣本類型和抗藥性的發生率),臨床實際上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能順利驗出T790M突變且在第二線得以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然而不論在第一線使用哪一個標靶治療,若在第二線治療時沒有檢驗出特定基因突變,建議的治療選擇還是以化療為主,或是可以詢問主治醫師的意見參加最新的臨床試驗。

目前健保給付第一二代標靶藥物,第三代標靶藥物尚未有健保給付,每月藥費仍須自費。涂智彥主任強調每位病人狀況不同,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在第一線治療選擇符合療效、安全性、生活品質、經濟考量的最佳選擇,相互配合一起積極面對肺癌治療。

【延伸閱讀】

肺癌腦轉移昏迷 肺癌標靶治療後清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1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時序進入春天,進入腸病毒的流行季節。有家長帶小朋友看診,當孩子被診斷感染腸病毒後,一出診間便帶孩子購買冰品,以為可以加速療效。傳言「得了腸病毒要吃冰」,然而吃冰僅能緩解疼痛感,並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補充水份及多休息,才是孩子恢復元氣的主要方法。腸病毒71型症狀 發燒、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17歲蔡姓男高中生頭痛吃普拿疼,卻一直無效,在6小時內吃了20顆,另一名28歲的江姓女子1天約吞了30顆,兩人都因食用過量普拿疼出現噁心、嘔吐中毒現象,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掛急診,經洗胃及投予解毒劑後,才解除中毒情況。中毒後先呈現腸胃道症狀彰化醫院毒物科主任廖曜磐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健保署自105年2月起積極推動居家醫療,鼓勵醫師前往行動不便但有醫療需求的民眾家中看診。有鑑於醫護人員到病患家中看診設備繁重,為減輕其負擔,健保署因而開發感應式健保卡及APP,醫護人員只要帶著手機到病患家,即使網路不通,也可以輕鬆讀取健保卡,相當便利。醫師出診不再勞師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隨著老年化時代的來臨,攝護腺癌患者持續增加! 一名70歲的王伯伯,數月前被診斷出攝護腺癌末期,但當醫師告訴他要化療時,因為擔心化療會產生噁心、嘔吐、掉頭髮、吃不下等副作用,他二話不說馬上拒絕。專家提醒,即便各種抗癌武器推陳出新,除了傳統荷爾蒙治療外,攝護腺癌末期患者治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