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老人家嚼不動、吞抹落莫大意 吞嚥障礙恐致吸入性肺炎

老人家嚼不動 吞抹落莫大意 吞嚥障礙恐致吸入性肺炎

吞嚥障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21.8%於每周至少有3次進食嗆到的現象,有12.8%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即每10個高齡者就有1個有輕度以上之吞嚥障礙。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表示,年齡並不是導致吞嚥困難的主因,而是隨著年老而產生的中樞及周邊感覺運動系統退化,而面臨咀嚼、吞嚥能力漸弱,除衍生營養不良問題,也可能導致長者在喝水、進餐時因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時甚至阻塞呼吸道危及性命。

吞嚥障礙初期症狀包括進食易嗆咳、吞嚥後口腔仍殘留食物、用餐中明顯流涎等,但由於症狀不明顯,往往被忽略;加上多數人對於吞嚥困難的認知度低,若無積極介入處理,可能導致長者體重下降、營養不良、嗆咳等狀況發生。

王亭貴指出,正常吞嚥共分為4個階段:(1)口腔準備期、(2)口腔期、(3)咽喉期、(4)食道期,許多的年長者吞嚥障礙發生在「口腔準備期」和「口腔期」。口腔準備期是透過咀嚼能力,將入口的食物變成食糰;口腔期則是利用舌頭將食糰往後推送,以利後續吞嚥。

而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使得食物嚼不爛、吞不下去,造成進餐時間拉長,當物停留在口咽時間延長,更易發生食物嗆咳或卡在咽部造成阻塞等情況。

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表示,咀嚼吞嚥困難的照護上,以「改善進食狀況」與「吞嚥復健」最為關鍵。其中,吞嚥復健不但可改進病人吞嚥進食功能,還可提升自我照顧能力,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

改善進食狀況則從改變食物的稠度與質地做起!將食物變成食糰,即可幫助長者順利吞嚥,並避免嗆咳風險,建議以軟性、流質食物為主,或將既有食物切碎、絞打成泥。

必須注意進食姿勢,照護者可依患者吞嚥困難原因調整進食方式,包括選擇最佳的吞嚥姿勢、口中食物放置位置、使用適當的食物性質與食器,均有助於幫助長者攝食。

此外,年長者不妨多做由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為高齡者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分別以「頭頸部放鬆」,減少過度用力,幫助吞嚥;「吞嚥肌肉運動」,活化咀嚼及吞嚥肌肉並減緩退化;「聲音機能運動」,增加聲帶彈性與閉合。每天於三餐飯前10分鐘開始進行,對於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也可預防或延緩被放置胃管的機會。

編輯:陳如頤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 問:我一直以來都容易手腳冰冷,連30幾度的夏天都是手腳「冷吱吱」,到了秋冬穿長靴,更覺得被靴子包住的部分,幾乎像是沒有知覺,睡覺時也常因為雙腳冷冰冰,老覺得身體蓋不暖,請問該如何改善?(40歲,上班族,台北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浩瑞答: 手腳冰冷是常...

閱讀詳情 »

秋季登山能強健筋骨、抒發胸中之鬱悶。秋季的山林中,還含有豐富的“空氣維生素 ”——負氧離子,空氣也很清新,此時登山對鍛煉人心肺功能非常有益。   不過,登山是一項耗氧量較大的運動,也要注意如下幾點,否則也會有損健康。有心腦血管病者慎登山。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