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老人缺乏營養導致衰弱症 即使小病住院也可能送命

老人缺乏營養導致衰弱症 即使小病住院也可能送命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70多歲的陳姓阿嬤體格偏瘦,乍看之下身材仍維持不錯,但身體狀況卻已處於危險邊緣。日前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1周,躺著躺著竟無法下床也無法走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令家人覺得意外,怎麼只是生了個小病,整個人就垮下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孟奇說明,陳阿嬤是典型「衰弱」現象,平常看起來沒事,1場小病就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1根稻草,比起強健的老人來說,死亡率甚至高達3至5倍。

 

葉孟奇指出,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包括,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兩者彼此交互作用而促使衰弱的發生。

 

國外學者於2001年提出5項衰弱臨床表徵,包括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

 

研究顯示,衰弱者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皆比無衰弱現象的人高。葉孟奇提到,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衰弱等級越高,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

 

高齡衰弱與肌少症息息相關,肌肉質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如果沒有經常使用,肌肉減少速度會更快。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加速衰弱速度。

 

此外,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

 

高齡衰弱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葉孟奇指出,最好的預防方法為及早介入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規律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藉此維持身體功能,促進、維持或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功能,並且減緩肌少症的惡化,降低跌倒的機會。

 

葉孟奇強調,老年人應該飲食均衡加強優質蛋白質的攝取,不要擔心發胖而少吃。如有慢性疾病也應該規律用藥,平常保持樂觀心情,多多參與社區活動,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提醒,9月1日將恢復國產卡介苗接種,8月17至31日疫苗廠商轉換期間,全台將暫停所有嬰兒卡介苗接種,已經通函所有合約院所配合,原本計畫期間內,將攜帶孩子施打父母,可選擇延後或有必要時提前施打。 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組長黃彥芳表示,台灣卡介苗施打多採用國產疫苗...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日本腦炎疫情持續增溫,衛福部疾管署今(14)日公布,1999年日本腦炎列法定傳染病以來,通報史上最小的感染日本腦炎重症患者,是彰化縣3個月男嬰,6月30日通報確診,目前仍在醫院治療,未來有30%至50%的發展遲緩風險。疾管署提醒,嬰幼兒未打疫苗前,外出最好做好防蚊措施...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哪種疾病已經成為健保最沉重的負擔?答案是慢性腎臟疾病。健康保險署公布2019年最新國人醫療費用排行報告,慢性腎臟病位居第1,108年的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至於個人平均治療費用,則以呼吸衰竭居冠,每名患者1年約花費30.2萬元。 國人醫療費用前10大排行以慢性腎臟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45歲黃小姐左手手掌搔癢起水泡已三年,經皮膚科診斷為汗皰疹,尤其在天氣變熱時發作,使用類固醇狀況反覆,癢到嚴重時還需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因此前往中醫科就診,予以科學中藥,並搭配一天一包中藥即飲包,服藥後第一周安然入眠不用安眠藥,於一個月後搔癢感已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