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老人缺乏營養導致衰弱症 即使小病住院也可能送命

老人缺乏營養導致衰弱症 即使小病住院也可能送命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70多歲的陳姓阿嬤體格偏瘦,乍看之下身材仍維持不錯,但身體狀況卻已處於危險邊緣。日前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1周,躺著躺著竟無法下床也無法走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令家人覺得意外,怎麼只是生了個小病,整個人就垮下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孟奇說明,陳阿嬤是典型「衰弱」現象,平常看起來沒事,1場小病就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1根稻草,比起強健的老人來說,死亡率甚至高達3至5倍。

 

葉孟奇指出,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包括,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兩者彼此交互作用而促使衰弱的發生。

 

國外學者於2001年提出5項衰弱臨床表徵,包括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

 

研究顯示,衰弱者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皆比無衰弱現象的人高。葉孟奇提到,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衰弱等級越高,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

 

高齡衰弱與肌少症息息相關,肌肉質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如果沒有經常使用,肌肉減少速度會更快。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加速衰弱速度。

 

此外,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

 

高齡衰弱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葉孟奇指出,最好的預防方法為及早介入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規律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藉此維持身體功能,促進、維持或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功能,並且減緩肌少症的惡化,降低跌倒的機會。

 

葉孟奇強調,老年人應該飲食均衡加強優質蛋白質的攝取,不要擔心發胖而少吃。如有慢性疾病也應該規律用藥,平常保持樂觀心情,多多參與社區活動,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4)日上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立法院接受媒體聯訪時證實,即將與默沙東簽約,購買新冠肺炎口服新藥。下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明,將會用於輕症患者,方便居家隔離治療。 美國藥廠默沙東與生技公司Ridgeback,合作開發新冠肺炎口服藥物,已經向美國F...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4)日清晨鴻海永齡、台積電、慈濟共同捐贈的輝瑞BNT疫苗,第8批有82.7萬劑抵台,總計已有592.54萬劑BNT疫苗到貨。提到輝瑞BNT打氣減緩是否不如預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強調,避免服務空轉與打氣差是兩回事。 第10期與第11期疫苗預約,都有在夜間緊急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從事餐飲業的小楷是位罕見疾病「顏面肩胛肱肌失養症」者,因為肌肉逐漸無力,讓他拿起鍋具比一般人更吃力,加上先前努力工作不如預期地被看見,讓他一度相當挫敗。直到近年來在高醫罕見疾病諮詢照護中心不斷的協助與鼓勵下,終順利通過廚師丙級證照考試。顏面肩胛肱肌失養症 來自基因遺傳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