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老翁急性膽囊炎沒辦法開刀 內視鏡超音波「保膽取石」

老翁急性膽囊炎沒辦法開刀 內視鏡超音波「保膽取石」

【NOW健康 王詩茜/新北報導】1名85歲男子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病的病史,上月因發燒及右上腹痛到亞東醫院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1顆3公分大且硬的膽結石及急性發炎。


因患者年紀大又具有慢性疾病,麻醉及開刀風險較高,經院方評估後轉介至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由鍾承軒主任執術,利用經口內視鏡超音波導引,放入雙翼官腔吻合金屬支架進入膽囊內,將膽囊內發炎感染的積液引流至腸胃道內,再配合電動液壓及碎石金屬網將結石碎掉取出。3至4周後再使用胃鏡將金屬支架取出達到「保膽取石」治療效果,因病人無須開刀,術後痊癒很快。


難以根除的膽結石 年長者開刀風險高


急性膽囊炎是膽結石常見的併發症,而外科開刀切除膽囊是急性膽囊炎的治療首選方式;然而隨著台灣逐漸高齡化,使得許多老年人尤其合併有慢性疾病者,倘若發生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時,外科開刀及全身麻醉的風險會增加,因此只能暫時性地使用經皮穿肝置放塑膠外引流管將膽囊內發炎感染的膽汁積液排出並配合抗生素來治療。然而,鍾承軒說明,這樣的治療方式無法取出膽結石,且外引流管的滑脫以及拔除後會有反覆發炎的狀況,治標不治本。


老翁急性膽囊炎沒辦法開刀 內視鏡超音波「保膽取石」

▲膽囊炎X光照。(圖/亞東醫院提供)


內視鏡超音波 取膽石免挨刀


鍾承軒表示,近年來隨著內視鏡醫療儀器及技術的進步,許多經自然孔洞(如口、肛等)的微創內視鏡技術可以取代傳統外科侵入性手術治療。許多疾病,尤其是內視鏡超音波在膽胰疾病上的應用,除了疾病的診斷以外,也在腸胃道管腔內執行超音波導引,來做內引流治療,並同步配合較大管腔的金屬支架置放術,可以建立不同器官之間的人造廔管來增加內視鏡治療的空間。


雖然內視鏡超音波相比過往療程療效更佳,但鍾承軒仍提醒,目前健保尚未給付相關治療,此外在急性膽囊炎的應用只適用於經外科醫師評估無法開刀治療之患者,因此若有出現相似徵狀,需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其可行性,方能執行手術。


更多NOW健康報導
▸春天皮膚換季問題多 中醫調理代謝體內老廢物質與溼氣
▸私密處困擾從少女到熟女都難逃 婦科醫師對症解除危機

相關推薦

影音中心/劉又瑋報導現代人因為不當使用3C產品,讓不少文明病因此找上身,人體脊椎中連接兩個錐體的椎間盤,讓脊椎可以在適當角度之間活動,更有如避震器分擔身體承受的壓力,若是姿勢不良,卻會讓椎間盤受到擠壓產生「椎間盤突出」,壓迫到身體神經造成腰酸背痛,身兼中醫師和健身教練的香港型男Daniel表示,靠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王經理因心臟疾病長期固定在心臟科門診追蹤,這一年多來因為疫情的關係,認真洗手、戴口罩,有任何聚會想辦法推辭不出席,唯恐自己不小心染疫,心臟會不會受到影響,每次定期回診不斷詢問醫師,有沒有什麼注意事項需要留意的。感染COVID-19後  肺部血氧更缺乏新竹臺大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小細胞肺癌「發現晚、生長快、易擴散、高復發」,令患者沮喪不已。不過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及肺癌團隊召集人黃俊耀表示,近來加入免疫療法,合併原有的化療,1/4患者已有機會存活超過24個月,治療前景漸露曙光,鼓勵小細胞肺癌患者可與醫師討論對於治...

閱讀詳情 »

許多消費者在選擇食物上,會掌握『越少越好』、『無就是好』的觀念去做篩選。不過像益生菌這類的保健食品,還是建議要懂得挑選正確的益生菌,定期且長期的補充,才能發揮益生菌的最大優勢。 如果沒有進一步理解益生菌當中不同的添加成分,有時候反而會對益生菌產生誤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選擇益生菌前,先理解添加的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