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耳石鬆脫造成眩暈勿自行處置 應就醫進行復位治療

耳石鬆脫造成眩暈勿自行處置 應就醫進行復位治療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1名33歲林姓女子從去(2019)年下半年開始,經常不明原因感到天旋地轉,眩暈時常伴隨著噁心嘔吐、全身不適,就醫時才被診斷為耳石鬆脫,該女子在治療期間遲遲不見好轉,因此自行上網參考「耳石復位術」教學影片,並試圖照著影音內容模仿,沒想到反而引起更嚴重的暈眩感及緊張發冷的體虛感,緊急轉往求助醫院急診治療,才終於穩定下來。


李宏信指出,耳石鬆脫即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常見發病原因為頭部受到撞擊或耳蝸動脈缺血,導致橢圓囊內的耳石從底部的膠質層鬆脫,耳石隨著內淋巴液回流,沉積於其中1支半規管中,患者只要一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耳石就會因重力或慣性因素,繼續帶動半規管內的淋巴液,讓患者在頭部停止轉動時,產生眼震及眩暈。


近日網路上流傳耳石復位術的教學影片,教導民眾如何自行減緩眩暈,李宏信提醒,耳石復位術屬於醫療行為,擅自照做可能會提高病情的嚴重性,使得病況更加複雜,要治療這類型眩暈症,必須先由相關專業醫師確定耳石沉積在哪1支半規管,才能對症進行耳石復位治療。若無法確定沉積處,就貿然進行錯誤方位的復位術,恐將耳石轉到別的半規管內,甚至造成更多處的耳石沉積。


除了耳石鬆脫可能導致眩暈症產生,與眩暈症相似症狀的疾病很多,其中以梅尼爾氏症為較常見,也是誘發眩暈症的最主要病因。李宏信表示,這類眩暈患者通常因內耳淋巴液分泌旺盛,導致內耳大量積水,壓迫內耳纖維神經,血流又因膽固醇、血脂過多而受阻,生活壓力大也可能促使血管緊縮,若內耳組織缺乏血液、營養供給,容易造成神經萎縮、壞死,眩暈症發作頻率因而增加。


李宏信說明,在治療梅尼爾氏症患者時,會透過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幫助打通血路、增進血流運行,並投以滋養內耳神經的藥物輔助,待內耳血管逐漸恢復正常血液供給,且內耳神經恢復功能後,內耳的平衡系統也會逐漸恢復作用,若患者的內耳淋巴積水情況較嚴重時,可搭配利尿劑,以排除體內多餘鹽分、水分,降低淋巴液積水的壓力問題,緩減症狀。或也可考慮內耳減壓手術,但仍有可能復發。


通常眩暈患者只要持續服藥控制,就能使內耳的循環通暢而獲得改善,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建議,無論眩暈症的病發原因為何,患者都應以醫師的治療和醫囑為優先,不應自行參考網路流傳的治療方式或服用健康食品,否則恐增加醫師後續治療難度,在醫師治療同時,應維持良好的生活及睡眠品質,早睡早起,並搭配營養均衡的飲食,才能早日康復。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胃食道逆流恐釀食道癌? 「巴瑞特氏食道」是警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是指腦血管突然被血栓阻塞,造成腦細胞缺氧,通常會突然半邊肢體無力、說話不清、口歪眼斜或意識不清,若無法在黃金時間窗內獲得有效的治療,病人通常會喪失自我照顧能力,甚至癱瘓或死亡。根據研究顯示,若能在中風發作6-8小時內使用機械取栓器把阻塞的血管打通,則會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詩恩/台北報導】許多民眾都有高血壓的困擾,現年36歲的黃先生有高血壓家族史,父母均有高血壓,本身也有7年的原發性高血壓病史,每日皆須服用多種降血壓藥物控制病情,黃先生考量自己年齡尚輕,且服用多種藥物仍無法良好控制血壓,因此想尋求其他解決的治療方式。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劉冠良醫師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因發現人類對痛覺與觸覺的感受體,美國學者朱里雅斯(David Julius)、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榮獲2021年諾貝爾醫學獎殊榮。兩人與台灣均有極深淵源,前者曾與台灣中研院學者一起研究,後者為台灣女婿,娶了台裔美籍妻子,還曾因此到中研院演講...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6)日衛福部食藥署發布,108年9月生產1批「安寶寧錠2毫克」(Alpragin Tablets 2mg),因有效期限內安定性測試的溶離度結果不符合規定,必須全面回收,總數有19.3萬錠,10月17日前生產商必須完成作業。 食藥署藥品組代理科長許芷瑀表示,日前接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