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肝好了,其他臟器才會好!一輩子的護肝法在這裡!

肝好了,其他臟器才會好!一輩子的護肝法在這裡!

(圖片取自
醫講,肝是人體的“大將軍”,只有肝好了,才能指揮好身體其他臟器正常運轉。
但是人們的肝髒又是極其脆弱的,可能喝一杯酒、熬一次夜、生一次氣,就深深受傷了。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大將軍”,讓它成為我們健康的關鍵一環呢?我們為您送上養肝寶典

 

1、常吃高粱,養肝益胃

對於經常喝酒及有慢性腹瀉的人來說,高粱是保護肝臟的好幫手,經常吃高粱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效果,而且高粱中的單寧酸也有助預防心血管病。

 

2、五味子粉,降轉氨酶

有些朋友可能在臨床上沒有異樣,但體檢時發現谷丙轉氨酶偏高,這實際上就​​意味著您的肝臟可能出問題了。但別擔心,溫水服用五味子粉對此有幫助。我國著名肝病學家關幼波就曾經使用五味子粉降轉氨酶。

 

3、鴨肝阿膠粥,調肝血不足

將鴨肝洗淨(60克),剁成泥糊備用。粟米淘洗乾淨,放入砂鍋,加適量水,大火煮沸後用小火煨煮30分鐘。在另一鍋中放入阿膠,加水用中火煮沸,待阿膠完全烊化後加入粟米粥中,加入鴨肝泥糊,攪勻,加蔥花、薑末,繼續小火煨煮至粟米酥爛,加精鹽、味精,攪勻即可。此粥可養肝補血定眩,尤適用於肝血不足引起的經前眩暈。

 

4、枸杞泡水,養肝陰

生活不規律,對於肝臟的消耗是非常大的,這種時候的養肝,可以嘗試用枸杞泡水的方法。具體來說,每天取10克枸杞堅持泡水,堅持服用,對養肝陰和修復肝細胞是很有益的。同時可以配合加入少量的山楂,這是因為山楂中含有熊果酸,能降低動物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積,利於肝臟對脂肪的代謝。

 

5、喝點花茶,降火清肝

俗話說,怒傷肝。一旦真發起怒來,喝點花茶是不錯的選擇。既可以降火清肝,又可以疏泄肝氣。花茶包括菊花茶、桂花茶及茉莉花茶等。如果有的人不喜歡花茶,適當的喝點綠茶,也可以清熱解毒。

 

6、地皮炒蛋,明目養肝

地皮菜又叫地衣、地木耳,是一種陸生藻類,外觀上長得向黑木耳。地皮菜的營養豐富,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能滋養肝腎、明目益氣,還能降脂減肥。製作地皮菜炒蛋的方法也很簡單,待油熱後,放入蔥薑和辣椒面炒香,然後放入地皮炒至稍乾;再加入打散的雞蛋,翻炒至雞蛋熟了,加鹽調味即可出鍋。

 

7、按壓穴位,泄火養肝

經常按壓人體的肝俞、太衝兩個穴位,也可以實現肝臟健康的自檢,促進泄火養肝。

肝俞穴是管理肝臟的穴位,如果按壓此穴位出現疼痛等不適感覺,就應去醫院查查肝臟。刺激此穴利於肝臟疾病的防治。太衝穴是肝經的火穴,能把肝氣肝火消散掉,仔細找到最痛的點推揉,助於肝火洩發。

肝好了,其他臟器才會好!一輩子的護肝法在這裡!
肝俞穴的位置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

肝好了,其他臟器才會好!一輩子的護肝法在這裡! 

太衝穴的位置在腳背大腳趾縫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凹陷中。

 

8、側臥入覺,更養肝氣

“肝主藏血”,血一歸到肝經,人體就能安靜入睡並且開始一天的造血功能了。考慮到肝經所處的位置在人體的兩側,因此當人實現側臥的時候,血液會往肝經流動,此時不管是左側臥還是右側臥,都能養肝氣。

 

9、酸性食物,保肝養性

養肝通過酸性來收澀,所以多吃酸性的食物可以保肝養性,如醋、檸檬水、酸奶等,而且酸奶、檸檬水還能解酒。

 

10、吃點陳皮,疏肝去火

現代人的生活不規律,精神壓力大,產生濕熱、氣鬱、痰濁的機會則增多,疏理肝氣、養肝柔肝是一個好方法。經常嚼嚼陳皮,或者喝茶的時候加幾片陳皮,有疏肝和養胃的效果。另外,柴胡、白芍、枳殼、香附、佛手等中藥材也有同樣作用。

 

五類行為很傷肝

第一,菸酒過多

  傷害肝臟的最大禍首就是。酒精在體內產生乙醛,肝臟可將乙醛氧化為醋酸而排出。但如果飲酒過度,超出肝臟的解毒能力,首先倒霉的便是肝臟。過度喝酒輕則導致脂肪肝,長時間積累就會導致“纖維化”,變成酒精性肝病,隨後,隨著肝臟解酒能力的持續下降,情況惡化,就會發展到不可逆的“肝硬化”

同時,煙草也會深深傷害我們的肝。煙中含有的尼古丁和酒的代謝產物乙醇對肝臟來說極其不利,是導致疾病、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對策:健康人盡量少飲酒;如果需要飲酒,建議一周內不超過兩個酒精單位(一個酒精單位相當於10毫升純酒精)。已患肝病的人則應滴酒不沾。

 

第二,喜歡發怒

憤怒、焦愁、憂慮等負面情緒對肝臟的影響很大。情緒的波動會帶來機體的反應,特別是容易導致體內荷爾蒙分泌失衡,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影響肝的血液供應。中醫認為,怒可導致肝的疏泄失常,時間一長易惹肝病上身。


對策:止怒靜心。情緒護肝的核心是要學會制怒,緩解焦慮。在我們的生活中,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使肝火能正常生髮。

 

第三,久坐與熬夜

關節、肌腱、韌帶屬於肝系統,是肝臟賴以疏泄條達的結構基礎、重要通道。而對於上班族來說,這幾個關節往往是工作中最受傷的。因為工作的要求,長期保持坐姿不動,會使許多人關節肌腱韌帶僵硬,失去柔韌靈活。一些上班族也經常會覺得,越是坐著,越是不運動,人就會越是鬱悶或脾氣暴躁。這實際上就​​是肝疏不暢導致的。
  
另外,還有一些人要熬夜加班,或進行娛樂活動,這也會導致很大的肝病風險。在中醫,丑時(凌晨1點到3點)是氣血流注肝經的時刻,肝血需要在這個時候推陳出新,產生新鮮的血液,因此這個時候是肝臟進行修復的重要時刻。為了保證肝血回流、及時更新,此刻應該處於深度睡眠狀態。

對策:11點前要安眠。肝臟的排毒功能在11點開始發揮功效。因此,養肝最好10點鐘上床,11點確保進入熟睡狀態,為肝功能的修復作好鋪墊。如果有失眠的狀況,可以在臨睡前做輕運動,或用溫水泡腳。

 

第四,不健康的飲食

一方面,食用高熱量、缺乏營養素、高澱粉及高脂肪的,充滿化學物質的加工食物,對人體的肝臟是百害而無一益。另一方面,即使是自己下廚做飯,如果油脂過高,也不利於養肝護肝。

 

第五,濫用藥物

除了醫師處方藥,避免自行服用其它藥物,因為服用多種藥物容易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影響肝臟代謝藥物能力。有肝病的人就醫時,應告知醫師他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以做為醫師處方時的參考。

總結:護肝一定要“三防”
 
1、防藥物傷肝
  
目前至少有600多種藥物都能引起藥物性肝病,而藥物毒性作用最傷的就是肝臟。從臨床看,慢性肝炎患者中大約有25%至60%是藥物造成的。

因此,每位患者在藥物治療期間,特別是長時間吃中草藥都應該格外留意自己有無不適症狀,同時定期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和肝、腎功能,同時還要謹記四個字,以防藥物傷肝。

:長期用藥出現不適應早就診,尤其要多聽肝病專科醫生建議。

:如果已經患有慢性肝病,不管去醫院看哪一種疾病,都要在醫生開藥前主動說明自己的病史和正在服藥的情況,盡量避免因服藥加重肝損害。

:服藥前認真讀藥品說明書,弄清楚自己所服藥物的藥名。千萬不要以為草藥、中藥藥​​性溫和,不會有肝毒性。只要是藥,就有可能產生肝毒性,那些宣稱可以保肝、強肝的偏方,反會造成肝毒性。

:長期用藥最好養成詳細記錄用藥(包含中藥、草藥)的習慣,用以幫助醫生判斷肝病是否和藥物有關。給予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C,也可為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進一步的,適當多喝一些果汁、米湯、蜂蜜水、西瓜汁,有助於加速有毒物排泄,進一步保證肝臟的正常代謝。

2、防喝酒傷肝

  解酒湯喝多反傷肝。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主任王東旭指出,市面上銷售的解酒湯大多選用枳椇子、葛根等“藥食兩用”的原材料。其實這些藥大都只能緩解醉酒症狀,並不一定能真正解酒,而且它們性偏寒,對肝臟傷害更大。專家建議,酒喝多了一定不要外出,多休息,多吃些保肝食物,如蜂蜜泡蒜、蘋果醋、橘皮泡茶、紫色水果等才可能部分減輕酒精對肝臟的損害。

  混著喝酒更傷肝。

近年來流行的“紅酒、白酒、啤酒混喝”現象讓健康專家很是憂慮。因為歐美等發達國家已有大量研究顯示,酒精與肝癌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飲混合酒的人,患肝癌的機率比飲溫和酒或不飲酒的人高出5倍。重要的是,各種酒的組成成分不盡相同,比如,啤酒中含有二氧化碳和大量水分,與白酒混喝,會加速酒精在全身的滲透作用,對肝臟、腸胃和腎臟等器官的刺激和危害就會更加強烈。

3、防情緒傷肝

遇到痛惜之事千萬不要悲傷過度。這時候你可以強制自己去看笑話、看喜劇節目,哪怕沒心情或者笑不出來也要強制自己去看,等你漸漸投入、心情開朗些了,悲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就控制住了。

 

 

via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來巴西黃熱病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加上疫情逐漸擴散,目前疾病管制署已將巴西列為黃熱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列為第一級注意,民眾若有計畫前往該國黃熱病風險區域應多注意,包括提早至少十天先赴國內26家旅遊醫學門診進行疫苗接種資訊,且做好防蚊措施,降低罹患黃熱病風險。 罹患黃熱病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多關心問候病人,有助控制高血壓!國外研究發現,經常提醒高血壓病人按時服藥、天天量血壓,可以幫助病人控制病情。醫師表示,現代科技很進步,透過通訊軟體就能表達關心、問候,還能幫助家人控制高血壓。 國外一項群體隨機試驗發現,家庭成員的支持,對增加高血壓患者的服藥順從性及血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糖尿病人有很多併發症,若是出現周邊神經病變併發症,可能有截肢的危險,不得不慎!就有一名罹患糖尿病的三十多歲男子,因為出現周邊神經病變,不但對於長在腳上的雞眼沒感覺,甚至還因為雞眼處出現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原本被診斷得要截肢,所幸在經由整形外科醫師悉心治療下,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乾眼症並非一開始就會出現眼乾的症狀,可能出現疲倦、畏光、灼熱、流淚、搔癢、異物感、刺痛、視力模糊等情形。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醫師表示,大眾對於乾眼症的認知,多以為是淚液分泌不足導致,但其實淚液的結構分為三層,由外而內分別為脂液層、水液層及黏液層,當此三層結構中任一層出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