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胃痛小心是「菌」造反! 吃飽就脹氣置之不理恐惹胃癌上身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但除了飲食習慣之外,胃幽門桿菌更是可怕的潛在殺手!醫師提醒,感染後雖然不一定會有症狀出現,但長期感染幽門桿菌幾乎都會導致慢性胃炎,未來發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風險更大幅提升,一定得要及早治療根除胃幽門桿菌,才能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胃幽門桿菌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有很大的機會造成慢性胃炎、胃潰瘍,也有可能惡化變成胃癌,但若是能在致癌之前就先做殺菌的動作,是預防胃癌重要的手段。

胃幽門桿菌就是吃進去的!徐兆甸指出,胃幽門桿菌只有在人體有胃酸的胃才會能存活,平時就是處在有胃酸的環境下,但有可能跟著胃酸逆流跑到口水,口水又跑到手,手再接觸其他人或物,大部分都是這樣互相傳染。

臨床經驗也發現,大部分家族中如果有一個人得到胃幽門桿菌,其他人得到的機率很高。推測主要跟家庭共餐、沒有使用公筷母匙,或是有家長將食物嚼碎再餵孩子等習慣有關聯;此外,糞便裡也有可能帶有胃幽門桿菌,若沒有確實將手部清潔乾淨,有很可能再將胃幽門桿菌吃下肚。

徐兆甸說,初期感染胃幽門桿菌大多數都是「無症狀」感染,當有症狀都是比較後期,最常見就是嘔吐、消化不良、肚子脹、胃酸逆流,病程很長就像三部曲會逐漸出現,若是定期健檢,有機會在感染初期從照胃鏡中就看出端倪。

● 感染初期:出現慢性胃炎可能會有上腹脹痛、噁心、灼熱感,胃粘膜看起來就會有點顆粒狀被稱為「雞皮胃」。

● 感染中期:出現「小腸粘膜化生」代表胃粘膜被胃幽門桿菌慢性感染發炎,產生胃粘膜變性。當出現萎縮性胃炎、小腸化生已經代表為胃癌前期病變,要特別注意幽門桿菌是否已經根除,若還存在,強烈建議積極殺菌治療。

● 感染後期:出現胃癌,前述症狀都可能出現,同時還有貧血、嘔吐、體重減輕,通常胃癌患者也都會檢驗是否帶有胃幽門桿菌。

徐兆甸強調,常見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有9成都會驗出胃幽門桿菌,胃潰瘍患者也有5到6成帶有胃幽門桿菌,雖然胃部疾病不會全部都是胃幽門桿菌所引起,但無疑胃幽門桿菌就是胃癌中的誘發因子,如果本來就有基因,加上又有胃幽門桿菌就讓它很快就往胃癌發展。民眾如果常吃飽飯完就脹氣,反反覆覆吃胃藥又沒有改善,就建議安排一次胃鏡檢查,再來看有沒有胃幽門桿菌的問題。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好日子還遠!疫苗單日打39萬人新高 但10月4日後「確定不降一級」

家人入住住宿式服務機構「補助」別漏領! 10月開放申請最高6萬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不慎感染陰蝨該如何治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陰蝨體型小,常見沾附在毛髮、皮膚上,因此治療第一部建議先除毛,再搭配外用藥膏除蟲;此外,由於陰蝨屬於接觸傳染,因此建議一人感染、全家治療,並將寢具、毛巾、衣物都以高溫清洗或烘乾,多管齊下即可擺脫蟲蟲糾纏。  陰蝨造成患者搔癢難耐...

閱讀詳情 »

▲(照/新光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範新冠肺炎,篩檢是最重要的第一線,儘管台灣目前防疫表現傑出,疫情相較大多數國家而言,處於谷底,但長期抗戰的準備卻絲毫不敢鬆懈,新光醫院就把首批以帳棚搭起的篩檢屋,全面更改為貨櫃組合屋設置的戶外篩檢站,獨特的彩繪外牆,更讓醫護人員及就醫民眾紛紛...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好消息,今日又加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5)日公布國內無新增病例,確診人數維持443例不變,且已經有429人解除隔離了,陳時中強調,本土社區疫情相對穩定。這也是國內連續第54天沒有出現本土個案。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

閱讀詳情 »

▲陳時中(右三)與第一線疫調的防疫醫師合照留念。(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防疫表現傑出,迄今已經連續54天沒有本土個案傳出,背後重要的無名英雄之一,就是負責第一線負責疫調的防疫醫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就請來3位防疫醫師分享,累計443例確診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