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胯下一摸「多兩顆」!胖熟男羞就醫 下體流汁、飄惡臭才知麻煩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怎麼「多兩顆」!一名48歲體型較胖的熟男,1個多月前洗澡時,低頭一摸竟發現鼠蹊部雙側莫多多了兩個凸起腫塊,因為位置私密,竟不好意思就醫,直到胯下強烈不適才不得不求醫,醫師一看,腫塊不但又紅又腫,表面還糜爛流出液體,伴隨著異味,趕緊手術切除,還好化驗為良性上皮性囊腫合併發炎。

收治病人的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表示,男子就醫時,觸診就可以摸到明顯的顆粒狀,馬上給予口服消炎藥物治療,又因為腫塊外表糜爛,懷疑為惡性腫瘤,同時進行手術切除,還好結果沒事。

上皮性囊腫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劉國威指出,全身的皮膚都可能發生,特徵是觸摸有顆粒結節感,大小由幾公釐到數公分不等,外觀呈堅硬球狀,囊壁為正常表皮,內容可能為角質物結晶或是膽固醇,會單顆或多顆同時發生,且隨著時間逐漸變大。治療多先以藥物改善發炎情況,嚴重者須切開引流,讓內容物流出,待發炎緩解後再手術切除。

為什麼會發生上皮性囊腫?原因可能與外傷、體質、飲食習慣等有關,像這類案例,正好發生於鼠蹊部皺摺處,就可能因為反覆摩擦,加上清潔不易而感染發炎,若長期未治療,嚴重時甚至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不可輕忽。

劉國威強調,鼠蹊部腫塊千萬別輕忽!因為據統計,在鼠蹊部發現腫塊有3成都是惡性腫瘤轉移造成,因此一旦發現胯下腫塊且外觀有變化時,應該積極就醫。平時注意衛生、作息規律、飲食少油炸、穿著避免緊身衣物摩擦等,都有助於預防上皮性囊腫發炎的問題。

醫師亦提醒,天氣轉熱易流汗,應注意日常衛生清潔,尤其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下腹部、鼠蹊部、腋下等或是皮膚皺摺處。若出現不明腫塊時,得仔細留意外觀、大小有無變化,持續未消失或出現變化,都應就醫,勿因病灶位置私密拖延就醫。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帛琉「泡泡」返台檢疫再放寬! 陳時中:14天一般自主健康管理就好

陳時中滅火「9.6億捐款將全現金發給」 第一筆錢最快下周發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醫療院所消毒皮膚、傷口用的潔淨液出包!食藥署今(13)日公布最新藥品回收訊息,寶齡富錦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克菌寧潔淨液 0.5%」因為在屆效期之前,安定性試驗發現主成分含量已不足,共有一批號、1100瓶得回收。食藥署表示,這已經是該產品去年以來第二次因為相同原因回收。...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除雙北地區外,開放住宿式長照機構探視,但須出具訪視前3天內採檢之抗原或PCR篩檢陰性證明(含居家快篩)。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補充,民眾可將結果透過拍照作為證據,機構也可選擇現場採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除了台北市及新北市外,開放「住宿式長照機構」探視,特...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本土COVID-19確診病例,其中台北再增3例,為全台最多。台北衛生局表示,今日新增的確診案例中,有2例還在釐清感染源。台北衛生局指出,台北今日新增的本土確診案例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行政區別為信義區、大同區及文山區各1例...

閱讀詳情 »

總統蔡英文在臉書發文,表示她知道因為疫情,很多人的工作都受到不小的影響,像是剛離開校園、正在找工作的畢業生,也面臨比以往更嚴峻的挑戰。因此,政府也提出了應屆畢業青年就業促進方案及擴大勞工紓困申請,盼能協助青年及勞工們。蔡英文說,即使面臨挑戰,大家還是非常努力落實防疫措施,也在疫情下改變了很多生活的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