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胯下一摸「多兩顆」!胖熟男羞就醫 下體流汁、飄惡臭才知麻煩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怎麼「多兩顆」!一名48歲體型較胖的熟男,1個多月前洗澡時,低頭一摸竟發現鼠蹊部雙側莫多多了兩個凸起腫塊,因為位置私密,竟不好意思就醫,直到胯下強烈不適才不得不求醫,醫師一看,腫塊不但又紅又腫,表面還糜爛流出液體,伴隨著異味,趕緊手術切除,還好化驗為良性上皮性囊腫合併發炎。

收治病人的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表示,男子就醫時,觸診就可以摸到明顯的顆粒狀,馬上給予口服消炎藥物治療,又因為腫塊外表糜爛,懷疑為惡性腫瘤,同時進行手術切除,還好結果沒事。

上皮性囊腫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劉國威指出,全身的皮膚都可能發生,特徵是觸摸有顆粒結節感,大小由幾公釐到數公分不等,外觀呈堅硬球狀,囊壁為正常表皮,內容可能為角質物結晶或是膽固醇,會單顆或多顆同時發生,且隨著時間逐漸變大。治療多先以藥物改善發炎情況,嚴重者須切開引流,讓內容物流出,待發炎緩解後再手術切除。

為什麼會發生上皮性囊腫?原因可能與外傷、體質、飲食習慣等有關,像這類案例,正好發生於鼠蹊部皺摺處,就可能因為反覆摩擦,加上清潔不易而感染發炎,若長期未治療,嚴重時甚至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不可輕忽。

劉國威強調,鼠蹊部腫塊千萬別輕忽!因為據統計,在鼠蹊部發現腫塊有3成都是惡性腫瘤轉移造成,因此一旦發現胯下腫塊且外觀有變化時,應該積極就醫。平時注意衛生、作息規律、飲食少油炸、穿著避免緊身衣物摩擦等,都有助於預防上皮性囊腫發炎的問題。

醫師亦提醒,天氣轉熱易流汗,應注意日常衛生清潔,尤其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下腹部、鼠蹊部、腋下等或是皮膚皺摺處。若出現不明腫塊時,得仔細留意外觀、大小有無變化,持續未消失或出現變化,都應就醫,勿因病灶位置私密拖延就醫。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帛琉「泡泡」返台檢疫再放寬! 陳時中:14天一般自主健康管理就好

陳時中滅火「9.6億捐款將全現金發給」 第一筆錢最快下周發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遠見雜誌》撰文=范榮靖2012-07-01全台每天至少一名醫師被告,一審定罪率24.5%。愈辛苦的科別,被告的風險愈高,而這也是醫院「四大皆空」、內、外、婦、兒科找不到醫生的主因。近年來,醫師被病患告上法院的事件頻傳,讓昔日受人尊敬的醫師,成為驚弓之鳥。「樹上有十隻小鳥,開槍打下一隻小鳥,還剩下...

閱讀詳情 »

《遠見雜誌》撰文=范榮靖2012-07-01雖然醫生出走,護士嚴重不足,還有愈來愈頻繁的醫療糾紛,但台大醫院仍有一批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守護百年金字招牌,也牢牢守護台灣人的健康。走過117年歷史的台大醫院,近年似乎狀況不少,總醫師洪浩雲出走,僅是其一。2011年8月,台大醫院移植手術因搞錯捐贈...

閱讀詳情 »

出處:康健雜誌 作者:林貞岑 攝影:周書羽水果五顏六色的營養成分,更是身體最好的保養品。陳旺全每天早餐除了五穀雜糧當主食外,必定有一杯250cc的新鮮果汁,「早上喝比較好,」他曾嘗試晚上吃水果、喝果汁,結果肚子脹、頭暈睡不著,建議睡前不要吃水果、不易消化,早上吃消化吸收較好。陳旺全強調,一定要吃當...

閱讀詳情 »

出處/天下雜誌486期 文/謝明玲 攝影/黃大川從古代帝王尋找仙丹的努力,到冒險家的探訪長壽之地的嘗試,這幾年,不同學科朝著解決「人能否不老」的謎題勇敢邁進。儘管無法拼湊「人怎樣能夠不老」的全貌,卻仍為「怎樣老得慢一點、健康一點」提供了線索。 抗老新解一:吃少一點,活久一點限制熱量的攝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