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腋下痛有異味?醫:當心是「化膿性汗腺炎」反覆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腋下痛有異味?醫:當心是「化膿性汗腺炎」反覆發作

體重過重、長期吸菸,可能導致化膿性汗腺炎!42歲的黃先生數年來在雙側腋下、鼠蹊及臀部等部位,反覆出現一顆顆紅腫疼痛的皮膚結節,最初以為是身體清潔沒做好,導致局部細菌感染,雖服用抗生素稍有改善,但每隔一段時間又再度復發。

時間一長,患處皮膚漸漸形成一塊塊堅硬的疤痕組織,甚至不斷流出有味道的膿水,讓黃先生工作時常感不適、生活上不堪其擾,就醫才確診為化膿性汗腺炎。

常被誤認褥瘡或細菌感染 化膿性汗腺炎好發於20歲左右
新竹台大分院皮膚部醫師陳威宇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較不常見的皮膚炎,並非細菌感染、也不具有傳染性,常被誤診為疔瘡或是慢性細菌感染,甚至病患也會因皮膚外表不好看、感到尷尬而延誤就診時機。

化膿性汗腺炎的好發年齡為20歲左右,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且女性相較於男性有較高的發病機率。初期表現多在腋下、乳房下方、鼠蹊和臀部等容易摩擦的部位,反覆出現紅腫、疼痛的結節;隨著持續發炎惡化,患部會形成纖維化的疤痕組織以及流膿瘻管,疼痛及異味常會影響工作表現與社交生活。

陳威宇解釋,化膿性汗腺炎目前的疾病成因仍不明,但研究顯示可能與毛囊及汗腺開口阻塞有關,家族遺傳體質、肥胖、吸菸、賀爾蒙變化、免疫功能失調等也可能成為致病因子,是一個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疾病。

除了建議病人嘗試減重及戒菸、並多著寬鬆衣物外,目前化膿性汗腺炎在治療方面可使用口服抗生素以及口服A酸等藥物控制發炎,避免後續形成嚴重的疤痕;若已經出現大片疤痕以及化膿情形,則可以考慮外科手術,切除不正常的疤痕組織及瘻管。

陳威宇建議,由於化膿性汗腺炎初期易與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目前尚無法完全治癒,且病程長達數年甚是數十年,但及早就醫、改善飲食,對於成功穩定病情有一定幫助。不僅能夠提升生活品質,也有益於減緩疾病復發或惡化,避免出現貧血、感染、淋巴水腫甚至皮膚惡性腫瘤等併發症,長期配合治療及追蹤相當重要。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60歲王先生因罹患家族性腦部動靜脈畸形,37歲首次腦溢血中風;50歲2次中風;106年10月他3度中風,幾乎成為植物人,那時他才58歲。顱內動靜脈畸形是種先天性疾病,因腦部動靜脈脆弱、畸形,直接承受動脈的血流高壓易造成破裂出血,好發於20至40歲年輕族群,如果沒有妥善處理,血塊壓迫恐導致永久性神經...

閱讀詳情 »

80歲的張爺爺近幾個月因為雙腳反覆紅腫就醫,經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但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病情仍反覆發作,而且即使腳紅腫的像米龜,張爺爺卻不覺得疼痛。醫師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四肢肌力正常,但感覺較弱,尤其腳上對音叉的震動完全無感,抽血檢驗結果為嚴重的維生素B12缺乏。 回溯張爺爺的情況,大約近1、2年...

閱讀詳情 »

現年77歲的知名命理學家韓雨墨,去年10月初因罹患帶狀皰疹,前往各大醫院治療後仍出現持續神經疼痛症狀,雖服用止痛藥卻只是治標不治本,直到今年3月接受中醫治療,歷經3周診療後,煩惱多時的抽痛終於不再發作,原本夜晚難眠至今也能一覺到天明,工作恢復正常,重拾彩色人生。 中醫師羅永欽表示,韓雨墨來到中醫診...

閱讀詳情 »

藝人姚黛瑋日前在宜蘭縣活力關懷協會的邀請下,與87樂團、方馨、黃瑄、陳彥廷與林則希一起出席公益「挽袖捐血讓愛延續」活動,演出「實習醫師鬥格」、「幸福來了」,還加入「鳳凰藝能」這個大家庭,讓她覺得溫馨又快樂,她說在團隊合作齊心努力下,那一天一共募到1086袋的血,還破全台記錄,協會會長及志工們特別感謝...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