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腎功能不佳採低鈉飲食很危險? 小心鉀離子過高恐喪命

腎功能不佳採低鈉飲食很危險? 小心鉀離子過高恐喪命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不要吃太鹹選擇低鈉鹽,這有可能讓許多人陷入迷思,低鈉等於少鹽,購買食用鹽或食品時,只要看到標註低鈉,就會有種安心感;然而事實上低鈉不等於低鹽,部分低鈉產品為了保持口感,會用鉀代替鈉,如果腎臟功能不佳鈉排出困難,再加上正在使用部分降血壓藥物,最危險有可能發生心律不整導致死亡。


腎臟功能不佳 鈉與鉀都難排出體外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呂理哲表示,腎臟的重要功能就是在平衡電解與身體水量,電解質包含鈉與鉀,會利用尿液將多餘的水份和電解質排出。然而腎臟功能不好的病患,或慢性腎臟病步入第3期或第4期,腎臟調控與過濾功能就會變差,1天尿液量恐怕不到1000 c.c.,不論多餘的水份、鈉、鉀等物質,都很難排出體外。


低鈉飲食恐怕用高鉀替換 鉀含量高容易誘發心律不整


呂理哲持續說明,市面上部分低鈉鹽產品,可能讓民眾有種誤解,覺得低鈉等於低鹽,但事實卻不然,鈉與鉀在化學週期表上性質相近,也可以提供鹹味,因此部分低鈉鹽產品,為了保持口感,增加了鉀的含量,而當身體鉀含量超標,腎臟就必須排出多餘量,否則將會有最嚴重的致命後果。


呂理哲強調,心臟跳動的原理,大致上是利用電解質的電位差,讓心臟肌肉能夠收縮,一旦身體鉀含量太高,會影響影響心臟跳動頻率,誘發心律不整,輕則感覺倦怠無力,嚴重有可能死亡。因此呂理哲再次提醒,低鈉不代表低鹽,購買前最好確認食品標示,確認鉀含量是否過量,如果有腎臟疾病者最好避免。


使用慢性病藥物 額外攝取鉀難排出


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若高血壓病人攝取的鈉過多時,身體會留住水分來維持體液濃度的平衡,過多的水分滯留會透過體內多種機制造成血壓升高,而通常市面上的低鈉產品,多會以鉀來取代鈉,以增風味減少鈉攝取。 ,


藥害救濟基金也提醒,4款高血壓藥物包含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如enalapril、perindopril等)、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如valsartan、losartan等)、保鉀型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等)、腎素抑制劑(如aliskiren等),都有可能增加血液鉀含量,如果再額外攝取鉀,就有可能超過身體承擔量。


藥害救濟基金會營養師趙必暉解釋,部分高血壓用藥,希望能藉由尿液讓血液含水量減少,達到血壓降低效果,但有可能讓身體鉀數量增加,若過量食(飲)用高鉀的食品,可能會導致體內鉀離子過高,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


購買低鈉食品 務必小心鉀含量


趙必暉提醒,特別是腎功能不好或有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壓病人,過量攝取高鉀食品,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並造成高血鉀,甚至可能出現肌肉無力、手腳麻、心跳不規律等症狀。


藥害救濟基金會也說,除了高血壓病人外,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民眾,也建議勿過量攝取低鈉鹽和薄鹽醬油;購買及食(飲)用食補液、雞精等食品前,建議經由醫師、藥師等評估後再飲用,並了解食品的營養含量標示及來源,才能喝得營養又安心。


腎功能不佳採低鈉飲食很危險? 小心鉀離子過高恐喪命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如果有使用慢性病藥物,購買低鈉食品時,一定要確認鉀含量是否太高。(圖/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雷射撫平歲月痕跡再進化 脈衝時間從奈秒到皮秒快千倍
▸D614G傳染力強10倍?東京型多無症狀? 莊人祥回應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難擺脫 中醫調養攻略由內而外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因為疫情影響,許多學校、公司企業紛紛宣布遠距上課、遠端辦公,不管是教學還是開會,該使用什麼樣的視訊軟體讓大家議論紛紛。除了要能簡單上手,還要收音夠清楚,且畫面又不易延遲,視訊的同時還要找一個不受打擾、燈光美、氣氛佳的場景,讓不少網友傷透了腦筋,也使「視訊」話題於網路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牛津AZ疫苗血栓風險,曾讓台灣民眾駐足不前,在疫情催促下才紛紛施打,今(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發生首例施打AZ疫苗血栓事件,個案是名30多歲男性,接種後第7天症狀出現,目前已逐漸恢復。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個案在5月12日接種第...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疫情嚴峻,許多人在家上班,透過筆電螢幕工作、視訊會議,不是難題,但小朋友來說,遠距上課,緊盯螢幕,除了記憶力難以集中,視力勢必受到影響,萬芳醫院眼科主任吳建良表示,最近收治不少近視突然飆升一兩百度的學童,家長務必要注意孩子的用眼狀況。 遠距教學長時間使用3C 學童近視...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疫情擴散延燒,許多人每天下午緊盯指揮中心記者會,心情隨著新增感染人數高低而起伏,甚至失眠、難以入睡。精神 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因為憂鬱、焦慮、睡眠障礙而就診的患者明顯變多,建議在家仍應多運動,生活規律,如果真睡不好,務必尋求醫師協助。 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