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腦力返老還童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琪拉編譯 Photo Credit: geralt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對成人年來說,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或是學習如何放風箏都像是極度困難的事。但是相反的,對年輕人來說這些事似乎都相對容易很多,無論是學中文、溜冰、演算法,都不是難事。

人類的大腦中可以建構新的神經連結跟可以被環境影響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經可塑性在兒童跟青少年時期最高,因為當時的大腦還在建造,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機會的門就越來越窄,最後完全關閉。

過去神經科學總是相信大腦的發展是不可逆的,一但過了大腦可塑的那段日子,就很難再改變。但是現代科學家開始努力找方法,像逆轉時鐘一樣,努力想要讓人類的腦也返老還童。

他們第一個做的實驗是[絕對音感]。絕對音感是指可以獨立、不需要外界輔助就能辨認音準的能力,只有少數的人有這種能力。早期的訓練對音感很重要。據了解,六歲以前就學音樂的人可以有較佳的音感,九歲以後再學音樂就沒那麼容易學會音感了。但是科學家做過實驗,給完全沒接受過音樂訓練的成人治療躁鬱症的藥Depakote,然後再教他們音樂,結果發現吃藥後他們對於音感學習的效果良好。

但是科學家尚不能得知藥物的效果是永久還是暫時。不過這個研究給了科學家治癒其他疾病的希望。據了解有3/4成年時期的慢性精神疾病在25歲以前就有徵兆,因為青少年期不僅神經可塑性高,對於精神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對低。早期的經驗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DNA,直至成人。
腦力返老還童
但在老鼠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幼時較少受到母親關愛的老鼠有畏懼與受壓反應,牠們的DNA也遭到永久的改變。但科學家給予這些老鼠曲古黴素(trichostatin)後,這些焦躁反應在老鼠身上都消失了。這或許暗示相同情況可能適用在人類身上,不再讓幼年時壓力造成的精神傷害延續到成年。

雖然我們無法把年幼時受的傷害泯除,但是這個研究暗示人類未來或許可以減低甚至反轉傷害給人長期的影響。無法改變過去,但是藥物或許可以改變未來。

參考資料:
Return to the Teenage Brain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8歲的變性人網紅「罔腰」在IG大曬自己懷孕的超音波照片,立刻遭到指涉醫院跟國內眾多醫師抨擊是在誤導民眾,離譜的言論,現在連衛福部也看不下去,衛福部醫事司司長、醫師出身的劉越萍今(19)日甚至用「鬼扯!」兩字形容其行徑,強調衛福部目前沒有核准任何子宮移植的人體試驗;...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外表瘦可能不是真的瘦!肥胖是許多疾病跟癌症的危險因子,但如果只緊盯著體重計上的數字,可能忽略另一種要命的「隱藏胖」。30歲的汪先生,擁有吃不胖的體質,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怎麼吃都吃不胖,自認為體型纖瘦就一定等於健康,沒想到近期健檢已有輕...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在爆發群聚感染之後,順利完成「清零計畫」今(19)日重新打開大門恢復營運,不但急診重新接收急、重症病人,門診、住院也開始收治新病人,但最關鍵的新冠肺炎病人部分則仍暫停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院內正在調整硬體,希望把原本的負壓隔離病房升級後再開始收治...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在台灣,死於肝癌的病患,約有2成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就算還沒有得到肝癌,C肝引起的肝炎、肝硬化及其併發症亦嚴重影響健康,什麼樣的人會得到C肝?怎麼知道有沒有C肝呢?目前健保不但提供主動篩檢的管道,健保還幫你出藥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