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腦缺氧兒「不會吃」 吞下第1口食物得來不易

腦缺氧兒「不會吃」 吞下第1口食物得來不易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吳太太因罹患妊娠高血壓,懷胎7個月就緊急剖腹產下孩子「承承」,由於生產過程中腦部缺氧,造成吞嚥障礙,但全家人都樂觀面對,帶著他安排語言治療、學習鼻胃管照護,終於在10個月大開始學習吞嚥。日前看到孩子努力吞下第1口食物的模樣,讓媽媽感動道:「孩子沒關係,我知道你比較慢,請你一定要加油,我會一直陪著你!」


吳太太分享照顧承承的心路歷程,雖然因懷孕生產過程不順,導致孩子起步比一般人辛苦,但全家人並沒有因此洩氣。一開始學習鼻胃管照護並配合到宅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從簡單的口腔按摩,練習舌頭動作,到誘發吞嚥反射,經過無數次的練習,直到看著承承小口、慢慢地吞下人生第1口食物,內心感動難以言喻。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教授表示,吞嚥和進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有些孩子起因於神經性因素、結構性因素或功能性因素形成吞嚥功能障礙,食物從嘴巴移動到胃部的過程中,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導致進食與吞嚥動作發生困難,以致於食物吞不下去、無法吸收足夠營養,進而影響發育。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周立偉醫師指出「神經性因素」包括腦部損傷、遺傳代謝問題、特殊症候群、罕見疾病等,會造成口腔感覺、反射與動作功能異常,以「承承」為例,因出生時腦部缺氧,影響神經肌肉控制,造成吞嚥相關肌肉無力、呼吸吞嚥動作不協調,也無法順利啟動吞嚥反射,才導致吞嚥障礙。


「結構性因素」主要是口、咽、喉構造發育異常引起,如喉頭軟化症、唇顎裂、食道狹窄、胃食道逆流等;「功能性因素」是指有些嬰幼兒神經發展及結構正常,但因口腔動作功能發展尚未成熟,伴隨呼吸功能異常,使得吸吮、吞嚥時容易造成嗆奶。


語言治療師陳子雲也強調,嬰幼兒吞嚥障礙治療主要以協助寶寶建立由口進食攝取足夠營養為目標。藉以減少照護者餵食的費力程度,與降低嗆入呼吸道的危險。如承承因腦部損傷造成口腔感覺、反射與動作功能的異常,需先透過鼻胃管進食,漸漸地調整為從口進食,再進一步指導家長如何教導孩子認知、理解指令和物品指認的概念,只要家長積極與語言治療師配合,孩子一定能愈吃愈好!


王亭貴呼籲,6月是國際吞嚥困難意識月(Dysphagia Awareness Month),期待藉由承承的故事,以及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舉辦的徵文活動,讓社會大眾更認識吞嚥障礙、關心吞嚥障礙,享受進食的樂趣。


更多NOW健康報導
▸國內肺炎疫情雖已趨緩 防疫人員對登革熱仍不敢大意
▸網傳口含洋蔥可治口腔潰瘍? 專家打臉「假訊息」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糞便潛血陰性別高興太早! 因為大腸癌不一定會出血

相關推薦

在一些較為乾燥或者空氣中灰塵較多的地區,人們總是會感到鼻腔不舒服,總有很多鼻屎,這樣就會出現鼻子不通氣,有乾乾的不適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愛下意識地挖鼻屎。長久以來,挖鼻屎被大家認為是不雅的行為,那麼這個問題到底是怎樣的呢? (圖片來源)鼻屎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副產品。人的鼻腔內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陳俐臻報導)國小3年級的筱欣來自高雄的單親家庭,平常和爸爸、阿嬤、弟弟一起生活,筱欣的爸爸靠打零工維持家計,收入較不穩定,生活拮据,懂事的筱欣和弟弟為了貼補家用,會幫忙阿嬤在家做螺絲釘的手工,穿10個螺絲釘才賺1角,平均一個月賺3-4千塊。孩童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卻沒有什麼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心臟如拇指大、主動脈比筆芯細小,蘇小妹患有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僅30周就早產,出生時體重不到1公斤,又合併先天氣管狹窄,必須及時手術才能保住性命;台大醫院不但順利完成如此困難手術,也打破史上體重最輕的氣管成形術紀錄。現在蘇小妹已7個月大,健康情況良好。 收治個案的台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