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腦麻兒長期肢體不協調 物理治療師曝治療關鍵

腦麻兒長期肢體不協調 物理治療師曝治療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現年2歲的小明從出生就被診斷為腦性麻痺,從小就有肢體張力異常的症狀,長期持續的肌肉收縮造成肢體僵硬、肌肉無法放鬆,就連翻身、坐穩等動作都很難達成,更別說要奔跑玩耍,直至參與輔以達治療後才得到明顯改善,現在小明不僅能順利完成翻身,也能短暫雙手撐地坐著,就連發聲與吞嚥的能力都有進步,未來可望能更穩定地站立及行走。

腦麻兒童3歲黃金治療期 越小治療越好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廖芷芹物理治療師表示,3歲前是腦性麻痺兒童的黃金治療期,之後隨著年紀增長,動作發展會逐漸趨緩或到達平原期。小明的年紀小,理解力與配合度較差,如何鼓勵小明配合大人的指示並進行大量且正確的練習動作,對於治療師與陪伴醫療的父母都是考驗,但能越小就接觸治療,對未來的發展越好,日常多安排不同的動作遊戲,每天3-4次的自主練習,搭配物理治療與適當的輔具促進動作發展,可增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各種動作的機會與提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

按壓刺激點 引發反射性動作

小明以趴姿、仰躺、側躺等不同姿勢,被按壓四肢軀幹刺激點,引發潛藏的非自發性及重複性的反射性動作,如雙腳交替踢腳等動作,藉此增加身體主動出力的程度,及誘發出平常較少出現的主動動作模式。廖芷芹物理治療師表示,治療時,小明被限制在固定姿勢下還要出力,一開始常出現哭泣、不願配合,但經過鼓勵與幾次的治療訓練,小明也掌握了治療的節奏,不再哭了,且回家也會在父母陪同下,順利完成動作複習。

寶寶期留意孩子動作 有異狀盡早就醫

腦性麻痺通常發生在生產前後孩子有缺氧而導致的大腦損傷,使孩子的肢體出現異常張力進而干擾動作發展,極早期的物理治療介入可以協助孩子的動作及各項發展。廖芷芹物理治療師呼籲,重度腦性麻痺的孩子出院後即可持續接受物理治療介入,家長在寶寶時期就要留意孩子的成長,若發現孩子習慣長時間停留在某個姿勢、手腳動作少,或替換尿布時感覺孩子動作僵硬、坐爬等發展落後同齡兒童、孩子動作看起來有點奇怪或是感覺行動不協調時,請盡早帶孩子至復健科或早期療育門診進行檢查,醫師診斷若為發展遲緩,會轉介安排物理治療與其他相關評估,規劃全面性醫療方案,例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促進孩子的動作發展,以及促進孩子的日常生活參與。


腦麻兒長期肢體不協調 物理治療師曝治療關鍵

【延伸閱讀】

愛滋感染者餘命與常人無異 但慢性病恐提早十年上身

脖子卡卡如機器人 僵直性脊椎炎作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7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最近氣候不穩定,時而艷陽高照,時而傾盆大雨,以致空氣中都彌漫著悶濕的氣息;中醫師指出,氣候悶熱,以致易生皮膚病,尤其是濕疹病人特別多,許多人都因為皮膚搔癢而抓破皮。中醫師林彥君表示,濕疹病人會在皮膚上出現小紅疹、丘疹及紅斑,而且會反覆發作,且有慢性化傾向,急性發病急,病程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糖尿病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五位,不僅難以治癒,更可能造成許多急慢性併發症,如失明、截肢及尿毒。健保局提醒,透過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或惡化,糖尿病病人切記定期接受血糖(糖化血紅素)、血脂、眼底及腎臟功能(尿液微量白蛋白)等4項檢查。糖尿病是一項難以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吃素不一定就等於清淡!有位長期吃素的師姐,因經常食用素泡麵竟使三酸甘油酯數飆高不下,也擺脫不掉高血脂,經詢問醫師才知道,因為泡麵是油炸的高熱量食品,也含過量的添加調味料,無論是否為素食,都會使血脂升高,導致素食熱量攝取更高。高血脂無預警,卻是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容易沉積在動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從事舞蹈教學20年,現年64歲的劉老師,退休後,去年參加彰化基督教醫院舉辦的健康煮課程,學會怎麼吃才健康,不但讓膽固醇降低、睡眠品質改善、解決了便秘問題,更因此結識到許多好姐妹。據統計,台灣約70%長者生活在社區中,像劉老師這樣樂齡的長輩,最重要的就是社區提供豐富的銀髮族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