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腳麻痠痛無力 恐因動脈阻塞

腳麻痠痛無力 恐因動脈阻塞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64歲的謝伯伯糖尿病及高血壓史10多年,一直控制得不理想,5年前才戒菸。謝伯伯約一年半前,行走後雙小腿、足部痠痛及無力,原本休息後便改善,但近半年症狀越來越明顯,行走距離銳減為30公尺,氣溫下降時會抽痛。前陣子寒流來襲,謝伯伯在戶外突然左腳趾大痛且發黑,檢查發現發現左大腿鼠蹊部脈搏變弱,確診為慢性血管阻塞併急性栓塞,經藥物治療及檢查,控制傷害範圍。

行走後腳痠麻、痛、無力、痙攣 是動脈阻塞早期症狀

佳里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說明,腿部動脈血管阻塞是個廣泛且常見的疾病,只是鮮少受到關注。知名的廣告台詞「腳麻是要怎麼走」描述的就是動脈阻塞後跛行的症狀。跛行就是行走一段距離後腳會「痠、麻、痛、無力、痙攣」,這只是腿部或骨盆部動脈阻塞的早期症狀,更嚴重便會足部皮膚蒼白發紫合併持續疼痛,氣溫越低,症狀越嚴重。

最嚴重的症狀是慢性傷口潰瘍、嚴重細菌感染及腳趾發黑壞死,一旦到發黑壞死或感染造成敗血症,往往需要截肢才能保命。然而根據研究統計,截肢住院期間68天內死亡率18%,成功出院的一年內死亡率也有34%,說明下肢的血管阻塞不僅造成高死亡率,也是身體健康的指標。

腿部血管阻塞 是身體健康的指標

是什麼原因造成動脈阻塞?黃柏森醫師說明,就如同其他心血管疾病,典型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年紀、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中,腿部血管阻塞和慢性腎臟病相關性最高,特別是洗腎病人會合併血管嚴重鈣化。

腿部血管阻塞是身體健康的指標,主因為腿部血管阻塞是全身性血管病變的一個分類,一旦腿部血管阻塞,其他部分的血管也很可能阻塞,例如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恐怕造成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導致腦中風,可能造成死亡或是嚴重失能。

腿部血管阻塞也可能不是慢性病造成,像是車禍外傷、下肢或骨盆處的手術或是自體免疫引起的血管炎、抽煙化學物質阻塞,還有急性血管栓塞。急性血管栓塞是由其他地方形成血栓,流到腿部血管而造成的阻塞,大部分是因為「心房顫動」造成左心房有血栓引起,而少部分是因為血液本身凝血的問題造成血栓。

導管治療傷口小、復原快 減輕照護負擔

隨著醫療進步,微創或局部麻醉的手術方式越來越盛行也越來越進步,利用X光血管攝影及導管方式治療,已成為目前處理腿部血管阻塞的主要手術方式。使用局部麻醉僅有3mm傷口就完成診斷及治療,大部分病人在手術隔天即可出院,傷口也僅需換藥3天,對病人、家屬與社會照護的負擔都減少許多。

然而目前研究顯示,用導管治療的再阻塞率較開刀高,相較於開刀的短期暢通成功率接近100%,而導管治療平均約8到9成。目前從事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的醫師不多,病人往往因不了解,到慢性傷口、壞死或嚴重感染時才尋求診斷及導管的治療。這種情況下血管往往是完全阻塞甚至鈣化嚴重,對導管治療來說是極其困難,不僅成功率下降、延長手術時間會許多。(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740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一名45歲女性,三年前罹患乳癌,擔心化療帶來牙齒損毀副作用及其他不適症狀,所以拒絕化療。三年後,她出現骨頭及肝轉移,比起忍受化療帶來的痛苦,她還寧願坦然接受死亡到來,令人感到遺憾。怕第四期乳癌治療副作用 病友裹足不前國健署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50歲以下乳癌比例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50歲曾姓男子,長期飽受反覆性鼻過敏及鼻塞困擾,一有症狀就赴診所就醫,半年來,加重藥物劑量,鼻塞仍持續加劇,轉赴醫院就診,經鼻竇內視鏡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患者鼻內因巨大腫瘤造成對側鼻腔空間受到擠壓,促使雙側鼻塞,確診為第三期上頷竇鱗狀上皮細胞癌,經安排內視鏡輔助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芊聿/台北報導】每個人均祈求能善終,安詳地劃下人生休止符,「希望能夠有尊嚴的死去」、「不希望整個家庭和家人都被我拖累、拖垮了」,為此,衛生福利部推出《病人自主權利法》,不過,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許多地區醫療資源不足,想要預約諮商、預立醫療,卻可能得花上好幾個月,加上收費...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馬姍妤/桃園報導】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獲得本屆金鐘獎數項提名,也讓更多民眾了解思覺失調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許世杰表示,只要能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偏見,就能拉近患者與社會的距離,減少悲劇發生。   患者阿毅已罹患思覺失調症多年,只要一發病,就認為有特務殺手會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