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腸功能失靈竟波及腦子! 他靠「糞菌移植」擺脫要命腹瀉、認知異常

▲糞便微菌叢移植可救命。(照/亞東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腸道功能失靈竟波及腦子!70歲的林先生,在脊椎受傷住院期間疑似感染使用抗生素,沒想到感染控制之後,卻出現嚴重腹瀉,檢查證實為困難梭狀桿菌感染併發偽膜性大腸炎,不但造成呼吸衰竭,還出現認知功能異常,搞不清時間與地點,多虧由女兒捐糞接受「糞便微菌叢移植」腹瀉跟認知功能雙雙復原。

林先生病況嚴重時,曾多次因嚴重腹瀉導致虛脫而造成呼吸衰竭,多次住進加護病房,甚至需仰賴呼吸器維持呼吸功能,雪上加霜的是,期間家人還發現他認知功能異常,一度以為是失智現象。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冠至表示,引起嚴重腹瀉的「困難梭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會產生內孢子的人類致病菌,透過糞口傳染,通常是因為使用抗生素,使腸道微生物菌叢多元性遭受破壞、降低,困難梭狀桿菌就有機會在腸道內伺機繁衍,造成偽膜性大腸炎。

困難梭狀桿菌造成的腹瀉,容易復發且嚴重可能導致死亡,當復發性或嚴重感染時,如果常規治療方式無效時,目前可以考慮用糞便微菌叢移植進行治療。

陳冠至說,其治療原理是藉由移植健康者的糞便到患者腸道內,重建腸道微生物菌叢的多元性,進一步使得困難梭狀桿菌無法生存,讓腸道黏膜回到健康狀態。

為何認知功能也能明顯改善?陳冠至指出,背後的機轉可用近期相當熱門的話題「腦-腸-微菌叢軸線」來解釋,藉由這條軸線,腸道內的微生物菌叢可透過其一些代謝產物將訊息傳回大腦,而大腦也可將信息傳到腸道,如此雙向的訊息傳遞得以維持身體健康恆定,一旦腸道的微生菌失衡,繁殖快速的壞菌可能分泌過多的代謝產物,經由血液循環到全身器官,進而影響生理機能,甚至影響到腦的運作。

正因為如此,目前僅可用在復發性或嚴重性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經常規治療無效患者身上的糞便微菌叢移植,未來可能還可以應用在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肥胖、新陳代謝症候群及巴金森氏症等疾病上,但仍待進一步研究證實療效。

照片來源:亞東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短短4天打掉83萬劑!流感疫苗搶打釀缺貨 衛福部長親出面調度

當心!用錯方法強逼學校午餐吃光光 當心孩子有了「吃飯恐懼症」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52歲資深歌手何方日前登上年代新聞《聚焦2.0》,以「生活體驗師」之姿分享肩頸保健秘方。何方透露21歲左右時發生過兩次重大車禍,兩次車頭都全毀,其中一次發生在大學畢旅,回想當時車禍狀況,司機為了閃避路上物品,整台車在空中翻了一圈,直接滾到對向車道,她與幾名同學卡在後座驚魂未定,直到同行騎車的友人將他...

閱讀詳情 »

▲(照/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許多人欲除之而後快的脂肪細胞,在再生醫學應用中搖身「黃金」,原來隨著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表示,自體「脂肪」可以化身為SVF膠或SVF細胞,被用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傷害。 在運動場上拚搏爭取榮譽的運動員,...

閱讀詳情 »

▲(圖為模擬畫面/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痛不癢,視力卻越來越模糊,台中70歲的李奶奶從幾個月前開始雙眼出現異樣,一開始以為只是白內障變嚴重,並不以為意,但視力持續惡化,讓原本天天閱報的她,也因為看不清楚被迫放棄,就醫仔細檢查才發現是糖尿病作怪。 醫師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李奶...

閱讀詳情 »

▲(照/台灣諾華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當罕病病友遇上偏鄉孩子,激發出的是一場對於生命永不放棄的世代對話。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30歲的鄭佩淳,一度被醫師宣告只能活到6歲,目前全身上下只剩手指頭能夠活動的她,不但順利讀完大學,還協助推廣罕見疾病病友自立生活,便以講師身份,進入新竹縣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