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腸道健康有撇步 避免老廢物囤積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千萬別小看便秘,這可是攸關一個人健康很重要的因子!便秘不只是代表著腸道不健康,更是會導致出現痔瘡,甚至會因為體內囤積太多老廢物,而引發細胞癌變,導致大腸癌上身;專家提醒,要使腸道健康,就要避免便秘,且每天應攝取20-30克膳食纖維,以及要喝8大杯開水(2000cc)。

便秘問題常困擾著現代人,而便秘的發生,最直接影響的,就屬痔瘡的產生了,難怪就常聽說有所謂的十男九痔,甚至有十女十痔的說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便秘的發生和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便秘的定義,在醫學上,是指一週少於三次排便,且長達六個月以上;但也不是一定要天天排便,若二天才排一次便,若是規律,也不算便秘。排便頻率減少,大便容易乾硬,就會使得上廁所時得用更大的力量,因此容易發生痔瘡。便秘的人因腸道長時間接觸未排出的廢物,甚至毒素,可能造成腸道產生病變,可能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

蘇秀悅指出,便秘的發生與蔬果不夠、喝水量不足、運動量太少、沒有規律生活,以及沒有規律的排便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而且水份很重要,因為含水量不足,大便會乾硬,甚至運動量太少,也會使腸子蠕動太少,進而致使無去順暢排便;至於有便意時不去排便,忽略排便的感覺,沒有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都可能讓便秘因此上身。

然而,想要排便順暢,使腸道暢通,其實是有撇步的!蘇秀悅主任即建議,要使腸道蠕動順暢,每天應攝取20-30克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包括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都應該要攝取,水溶性纖維含有果膠,具吸水性,且可與食物中膽固醇結合,有利於膽固醇排出,降低膽固醇;並有改善血糖的效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則是可增加大便體積,可使排便順暢。

蘇秀悅主任強調,除了蔬果含有膳食纖維之外,三餐主食應至少有一餐是全穀根莖類的食物,如全穀飯、薏仁、地瓜、芋頭等;全穀類外,並應搭配足夠水份,每天至少要攝取八大杯水(2000 cc),以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規律的生活型態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每次進餐之後,促進腸道蠕動,亦會刺激大腸蠕動,而產生便意;所以,當早餐或晚餐後有便意時不要憋,預留時間排便,使排便規律化,就能維持腸道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65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越早有性經驗,就越早暴露於HPV病毒感染的威脅,恐增罹癌機會!國內研究顯示,持續感染HPV病毒,可能引發癌前病變或癌症,增加高達25倍罹患子宮頸原位癌風險。醫師提醒,台灣年輕女孩初體驗年齡有逐漸下降趨勢,為了有效防治子宮頸癌,疫苗加抹片不可少。據美國一項針對18-35歲女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夏日炎炎、烈日當空!各種細菌病毒伺機而動,餐飲衛生尤其需要更加注意!有餐飲業者為了堅持用餐的清潔與衛生,不但服務人員全程戴口罩,而且客人每次用餐完畢,即進行桌面的酒精消毒;此外,每天並進行二次地板與桌椅的清潔劑消毒,每二個月會進行一次大消毒。清潔乾淨的用餐環境,受到許多親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國內生機飲食正夯,許多天然植物、草藥成為替代或輔助治療疾病的方法,彰基體系醫院鹿基分院營養師徐嘉罄指出,口感黏黏的秋葵已經成為最熱門的研究對象,初步發現,秋葵具有抗發炎、抗菌,以及治療尿蛋白、口腔潰瘍、燒傷等效果。(照片來源/取自網路)徐嘉罄營養師指出,秋葵又名六角豆、黃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一名50歲企業家因長期壓力大,生活與飲食習慣不正常,出現喉嚨痛、口腔潰瘍、食道黏膜破損等問題,讓他近2年食不下嚥,暴瘦10多公斤,曾嘗試多種療法卻失效,體力大不如前,不得不暫停苦心經營的事業。後經醫師建議調整飲食,避免腸道過敏原,短短1年,身體各種症狀都得到改善,再也不怕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