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膝關節受損是否開刀? 專家:應先考量「關鍵因素」

膝關節受損是否開刀? 專家:應先考量「關鍵因素」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也有膝關節損傷或疼痛的困擾嗎?但接受醫師詳細評估治療時,又擔心接受手術後又存有一定風險,伯特‧F‧拉普雷德博士(Robert F. LaPrade)在《膝關節修復全書》一書中就建議,在做出開刀最後決定前,不妨先對自己提出一些重要問題,像是對診斷結果有信心嗎?傷有可能自行痊癒嗎?以及開刀與不開刀情況下,走向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又有多大等問題,再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正確治療膝關節問題 前提得先獲正確診斷

首先,想用正確的方式治療你的膝關節,你一定要先有個正確的診斷結果。伯特‧F‧拉普雷德博士解釋,透過透過全面的檢查,以利醫師給予正確治療建議,接著則是了解自己膝關節受損是否能自行痊癒,若無法自行痊癒,恐怕就得透過手術修復它,這時可進一步詢問醫師過去個案作參考,才能了解每一種可能治療方式的利弊得失,為自己選擇最好的結果。

評估膝關節受損帶來影響 開刀非必要治療選擇

此外,要不要開刀,不僅得評估受傷程度、年齡,包括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生活型態等都得納入考量。伯特‧F‧拉普雷德博士在書中提及,這時你可以想想膝關節損傷後,失去了哪工能?又會對現在或未來生活帶來什麼影響?並與醫師討論需要恢復哪些失去的功能,再來由醫師建議規劃出一套最能滿足個人需求的治療方法,要記住,即便曾有個案因膝關節受傷而開刀,也不代表自己的情況就得開刀治療。

年紀輕患者創傷時間長 建議應積極治療

膝損傷病人必須考量的另一項因素則是退化性關節炎,因為一旦罹患,將會不斷侵蝕膝關節的功能,因此務必給予損傷最好的治療,以預防關節炎發生。伯特‧F‧拉普雷德博士說明,這時年齡就是開刀或不開刀的關鍵,主要因年紀輕的病患,身體處在創傷後狀態時間越長,因此,相較於年紀較長的病患,建議需要積極或侵入性的治療較佳。

了解傷勢與治療方式 選擇信賴醫師開刀

至於手術成功率有多高,背後恐涉及太多因素,尤其傷勢較嚴重者,治療成果就越難預測。伯特‧F‧拉普雷德博士在書中強調,整體健康狀態是影響治療成果一大因素,換句話說,沒什麼病痛、保持健康體重的病患,治療成果會比體弱者好很多,當然也得包含對醫師指示的服從度、術後是否認真執行復健等都可能影響手術成功率,雖然沒人能保證手術能解決問題,但前提只要能充分了解傷勢和治療方式,並選擇信賴醫師開刀,那麼就應該樂觀看待預後。

【延伸閱讀】

生完小孩變胖不要急 賴睿昕醫師揭產後減重3大觀念

不只久站久坐要注意靜脈曲張 『這族群』更容易忽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7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12月1日(周二零時)開始,不論身份與目的,所有民眾入境台灣,登機前都須提出新冠肺炎病毒核酸陰性報告,外界不斷質疑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可能違憲或配套不完全,假使用心人持偽造證明,機場人員難辨識外,台灣衛生機關也難查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若有情資歡迎檢舉。 莊人祥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58歲的陳先生,有高血脂病史。在四年前,因腰椎間盤突出開過脊椎手術,最近運動時,中間休息的間隔越來越短,有時還會跑到喘不過氣,且伴隨著胸悶、心臟被抓住的感覺;直到至心臟內科掛號,經過檢查後,發現心臟上面的三條冠狀動脈,每條都有超過70%以上的狹窄,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閱讀詳情 »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疾管署署長周志浩今日特別出席防治愛滋相關活動,他表示,除了提醒國人愛滋的威脅外,也希望傳達一項訊息,就是愛滋是可以預防的,且預防工作須要仰賴眾人齊力合作。周志浩說,愛滋病例在台灣已經連續3年下降,今年可望再降2成。周志浩今日出席世界愛滋病日「攜手團結為愛向前」記者會,他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0歲的陳小姐,最近半年來感覺下肢麻木,曾經接受過復健及保守治療,但症狀並無緩解而且無法長時間行走,於是至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求診。經神經學檢查後發現,陳小姐麻木的範圍,與腰椎退化的表現並不相同,下肢的本體感覺與肌腱反射皆有異常,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胸椎有腫瘤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