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膽固醇正常別放「心」太早! 3成人一照超音波才知動脈早硬化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是重要殺手,尤其致命的心肌梗塞、中風都是急症,且往往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密切關係,但可別以為膽固醇正常就沒事!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提醒,臨床發現約有3成心血管疾病患者,膽固醇都在正常範圍內,但照了頸動脈超音波時才發現動脈已經有粥狀硬化斑塊,膽固醇正常的人也可能有動脈粥狀硬化的問題 。

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醫師強調,維持血管彈性是關鍵,一般血管可分為三層:內皮層、肌肉層、外層,血管彈性改變就取決於內皮層跟肌肉層。

施奕仲表示,動脈粥狀硬化簡而言之就是內皮層生病,脂肪斑塊持續累積,使得動脈管徑越來越狹窄,加上若長期缺乏運動,肌肉層變得僵化沒有彈性,長久下來使得血管硬化、狹窄,甚至出現阻塞的現象。如果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就可能導致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結果。

施奕仲說,出現動脈粥狀硬化之前,會先經過「慢性發炎」的階段,發炎因子會導致膽固醇在內皮層開始堆積,逐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如果本身是代謝症候群的族群要特別留意,當出現有腰圍變粗、血脂異常(TG上升、HDL不足)、血壓上升、血糖變高,全都容易造成血管內皮層慢性發炎。

值得注意的是,動脈粥狀硬化早期不一定有症狀!等到嚴重到血流受阻時,才會開始有明顯症狀,包含: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冒冷汗、眩暈、噁心、全身無力等。

施奕仲強調,別以為這些問題只會跟膽固醇超標的人有關係,臨床已經有不少急性心肌梗塞、頸動脈狹窄的個案明明膽固醇正常,動脈中卻都有明顯的斑塊,到底這些斑塊是怎麼來的?因為沒有人膽固醇是零,此時體內的膽固醇「質量」就是影響關鍵。

施奕仲建議,40歲以上族群都建議做動脈粥狀硬化進展分析,從抽血指標中得知該怎麼改善生活,如果發現壞的膽固醇特別壞時,除了降低數值,可以遵循醫師指示適量補充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A、C、E、茄紅素、胡蘿蔔素、薑黃素、花青素等植化素,增強抗氧化能力,有助於清除體內過量的自由基,因為自由基就是讓壞的膽固醇變更壞的元兇之一。另外,日常生活中,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腰圍超標、戒煙、養成規律適量的運動習慣、保持正常血壓,都是維持良好心血管健康的好方式。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20歲年輕人迷笑氣「一天吸100公升」 慘害幻覺纏身還四肢癱軟

台灣人正式告別重男輕女! 最新出生性別比數字曝「有女萬事足」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羅偉哲/台北報導 台北市前巿長郝龍斌及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今(4)日上午至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遞狀,聲請停止執行高端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EUA),還呼籲各縣市不要配合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也強硬回擊,要郝龍斌「自己不打就不要...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打完二劑新冠肺炎疫苗就能安心了嗎?在全世界正籠罩在印度Delta變異株陰影之下的現在,答案可能叫人失望,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4)日便警告,像美國、印度等高疫苗施打率國家都已經出現「疫苗突破性感染 」(Vaccine Breakthrough)現象,面對Delta...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約30歲陳姓婦女因為右手臂痛,無法提起物品,甚至夜裡常常痛醒,至醫院就醫,經詢問後,發現因為疫情期間以來,待在家時間增加,經常在打掃房屋、自己下廚,醫師在觸摸陳女疼痛的肌肉時,發現有明顯結節,按壓結節時,痛得她哇哇叫,在結節注射小量的局部麻醉劑之後,疼痛感消失,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患防疫更得小心!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今(4)日提醒,根據今年3月美國CDC更新其網站指出,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者更有可能染上新冠肺炎重症;國外也有研究顯示,與沒有糖尿病的人相比,糖尿病患感染新冠肺炎後住院或重症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3倍。 事實上,在台灣,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