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舌頭短、斜頸、疝氣… 嬰兒6大常見外觀問題怎救?醫師一一解答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舌頭短、斜頸、疝氣,新生兒一出生,常常有許多外觀問題困擾家長,不知道如何處置最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治醫師鄭彥辰就舉例嬰幼兒6大常見外觀問題一一解答,提醒新手爸媽們能適時地尋求醫療協助。

第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舌繫帶過短」,鄭彥辰指出,舌繫帶位於舌下方,可穩定舌頭動作。舌繫帶過短會導致舌頭吐出時無法超過下牙床,若勉強吐出舌頭會因舌繫帶牽扯使得前方呈現m字狀;如果孩子有舌繫帶過短,同時合併哺乳困難或影響發音時,可考慮門診手術治療。

「斜頸」則常於嬰幼兒1到2個月大時發現,原因可能與子宮內擁擠環境導致頸部肌肉缺血、纖維化有關。

鄭彥辰說,小於1歲的嬰兒建議先嘗試物理治療,大部份孩子即可藉此改善;當已接受物理治療6個月以上但效果不彰,或年齡大於1歲時,可以轉介外科考慮手術治療,同時須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問題導致斜頸,如脊椎或神經異常等。此外,他提醒,斜頸易合併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因此更需要注意理學檢查,並依年齡安排髖關節超音波或X光評估。

再來是「疝氣」,指部分內臟,如小腸,從肌肉或筋膜缺損處向外不正常突起,在嬰兒時期常見的類型為臍疝氣與腹股溝疝氣。其中臍疝氣大部份能於2歲前自然改善,於3到5歲時仍存在可考慮手術處理;腹股溝疝氣則不同,不易自行改善且有發生嵌頓型疝氣的的風險,診斷後即會建議安排時間手術治療。

鄭彥辰指出,還有「陰囊水腫」和「隱睪」,前者為液體累積於睪丸旁的空腔中,須與腹股溝疝氣做區分,可以利用光線照射或是以超音波協助判斷,通常會自行緩解不需特別處理,但若水腫持續超過1年以上,可以考慮手術;後者則是睪丸未下降至陰囊內,大多的男嬰在3到6個月大時睪丸仍有機會下降至陰囊內,超過6個月大時仍未下降須尋求外科治療。建議於1歲以前手術,以免影響生育或產生惡性病變。

鄭彥辰說,最後是「包莖」即無法褪下包皮露出整個龜頭。男嬰出生後多有生理性包莖,大部份孩子會於3歲前自行改善;若至5到7歲時仍有包莖或多次因包莖導致泌尿道感染,可以考慮局部類固醇藥膏使用。

常有家屬問醫師,建不建議一出生後就割包皮?鄭彥辰表示,割包皮的優點為方便清潔,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以及長大後得到性傳染病,但維持正確清潔方式以及對性傳染病做適當防護也可減低此類風險;此外,雖然割包皮手術安全性高,仍可能有局部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因此,父母們可於充分了解其利與弊後,多方評估並審慎考量其必要性。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疫情降溫「視訊後遺症」冒出來 小五童近視度數竟增1倍

大警訊!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逼近5成 十大死因8項與它相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國強行推動「港版國安法」,侵蝕港人自由,繼總統蔡英文宣布「人道救援香港」後,陸委會今(28)天進一步拋出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一旦開放港人來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會反對人道救援,但入台後仍得按照現行檢疫規定來進行。 陸委...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今(28)日又見零確診(持續第7天),且為連續第46天沒有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宣布,再進一步鬆綁醫院探病規定,即日起只要是住院7天以上的病人,每日開放一個時段、每床可2名訪客探視。 台灣疫情越來越穩定,陳時中強調,探...

閱讀詳情 »

▲先治療牙周病,再用陶瓷貼片美化前牙,醫病合作,笑容更自信。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植牙失敗,除了牙周病作怪之外,癮君子可能得先怪自己為什麼不戒菸!國內牙醫師發現,造成植牙失敗的重要因素除了口腔衛生不佳以外,抽菸也是左右植牙成功率的一大關鍵。只有儘早戒菸、提早治療牙周病,才能有效降低植牙...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儘管台灣疫情相對穩定,但後疫情時代,除了原本可能會出現的不安與焦慮、擔心外,也可能因為工作被限制或取消而打亂了原來的生活作息,職能治療師建議,此時,不妨藉機檢視自己生活型態,利用「圓鐘圖」檢視生活是否達到工作8...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