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視力模糊後才確診糖尿病! 醫:血糖過高當心眼病變

視力模糊後才確診糖尿病! 醫:血糖過高當心眼病變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失明是一般人的25倍,若糖尿病病史超過10年以上,發病率更會上升至6成;如超過20年以上,發病率更高達9成。縱使糖尿病已被譽為台灣國病,但仍有許多民眾不清楚自己有糖尿病,往往是眼睛出現視力模糊時,進一步就醫才知道原來是糖尿病所引起的黃斑部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三期 黃斑部水腫恐失明

國立成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張義昇主任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背景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此早期階段並不會出現明顯視力上的影響;第二期為前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有點狀出血,體液滲出等變化;第三期為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已有新生血管和纖維膜的形成,會開始產生大量出血或視力模糊等狀況。更有一類的患者因視網膜黃斑部血管產生病變,而引起血管的滲漏,造成視網膜組織傷害,眼前影像變成模糊、扭曲、嚴重者會喪失視力,也就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

選對治療方式 減少副作用發生

針對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張義昇主任進一步表示,早期傳統雷射治療,是將缺血或水腫的視網膜破壞,避免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因子產生,抑制病變的狀況,但往往無法精準去除缺血的視網膜,甚至會造成視野缺損的風險。近期有部分患者,透過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抑制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增生;但其注射頻率高,除了降低患者治療順從性外,針對有心臟疾病或腦部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更可能提高相關疾病的風險。

糖友福音 健保開放給付眼內注射類固醇藥物轉換使用

張義昇主任進一步補充,臨床上有三成的患者,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成效不彰。所幸目前健保可申請轉換使用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藥物,除了能抑制血管增生,控制黃斑部水腫的症狀,還可抑制發炎因子;且其長效的特性,可提供四至六個月的治療效果,回診次數減少,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療順從性;且對有心臟與腦部血管疾病的患者,是更好的治療選擇。

嚴防黃斑部病變 遠離危險因子、控制血糖缺一不可

張義昇主任呼籲,許多患者聽到類固醇治療,多半會有抗拒的反應,但目前臨床上仍有許多的病症是需要倚靠類固醇控制身體急性的發炎狀況,只要能妥善使用類固醇藥物,病況皆能獲得緩解與改善。此外,糖尿病患者,即便穩定控制血糖,病史長的患者仍可能在病程中發生視網膜病變,因此建議如有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眼底檢查,倘若是三高的患者,更應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並積極接受治療,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更要遠離危險因子(如抽菸),才能避免視網膜血管和神經受到損害。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4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國泰綜合醫院協助巴拉圭開發建置完成「衛生資訊整合系統」,幫助巴國就醫流程資訊化。原從掛號、醫師問診開方到藥局發藥都是人工紙本手繕,常發生病人於門診看病拿藥單到藥局卻領不到藥的窘境。這套新系統預計將在明年(2017年)6月先於巴國Guaira省份,由巴拉圭衛生部輔導執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高齡87歲的林阿嬤,簡單行走就會胸悶與昏厥,幾次反覆住院後被診斷為退化性主動脈瓣膜狹窄,在聽完醫療團隊建議使用最新的「無縫線瓣膜」後決定手術。目前術後已超過1年,恢復良好,症狀解除,甚至還計畫要到美國探視孫子! 導管置放仍有相當比例的併發症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及心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網路流傳同性婚姻合法化,外籍同志愛滋感染者為取得免費愛滋藥物治療,將來台與我國同志結婚,增加愛滋醫療支出負擔。對此,疾管署強調,愛滋感染者不會分性別、性向,且許多國家也有提供愛滋藥物治療,民眾不要以訛傳訛。 外籍愛滋者感染人數無增加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根據分析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冬天來臨,不少民眾都會進補暖身,一名42歲的男性,本身是燥熱體質,嘴巴原本就容易破,趁著天氣轉涼吃羊肉爐補身,沒想到才吃兩碗羊肉,竟然嘴巴整個腫起來,連嘴內都有多處破洞外,牙齦也呈現浮腫現象,緊急求助中醫治療,醫師發現原來是體質燥熱導致。 容易便秘或嘴破 恐是燥熱體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