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油品食安問題連三爆,再製餿水油對身體的傷害,令民眾憂心,台灣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彥仁指出,油害傷身屬慢性中毒的一種,很難察覺,而中毒以儘速排出為上策,若有明顯症狀,如急性腸胃炎應及早就醫,若無明顯症狀,則可多運動適度排汗,食用紅綠豆、注重消化系統平衡、維持排便正常,避免毒物積存人體。
陳彥仁說,再製餿水油大致上有三類毒害,第一是細菌、黴菌污染引發黃麴毒素,容易造成肝硬化、肝癌,第二是砷、鉛、鎘等重金屬污染,導致皮膚、肝、腎、神經病變,第三是過氧化物、醛銅類等毒物,輕則腸胃炎,重則有肝腎毒性,甚至致癌;食用毒油為病從口入,脾胃受害首當其衝。
陳彥仁表示,中醫對於食用毒油可謂為中毒,邪毒入身時,儘速排出方為上策,中醫排毒稱為「去邪」,有「汗、吐、下」三種方式。之前大陸女律師「以身試毒」,試吃四百多家「看起來不太衛生」的餐館,其中就有為地溝油製品,除腸胃炎外,一年後身體出現嚴重過敏症狀,皮膚發生毒性過敏起疹。
以此為例,中醫在診療上,除調整消化功能外,因吃進體內的邪毒聚積在體表,最近的出口為汗孔,陳彥仁建議應讓患者發汗作為排毒,例如用麻黃劑系列的發汗解表藥,幫助發汗,將毒素藉著汗液帶出體外,但是發汗太過會損傷正氣,反而不利身體復原,必須依體質調整。
「吐法」是指利用催吐的方法,將不小心吃進體內的毒素排出,不過現代中醫較少使用。「下法」則是從大小便排毒,以餿水油造成的腸胃問題為例,中醫則會使用瀉下劑,如大黃、芒硝、番瀉葉等,讓已經吃下肚的毒物快速離開腸道,以免被腸道吸收積存體內,甚至直接損傷腸胃道,如果平常排便較不正常,更要注重改善消化系統,以免排便機制發揮不了排毒功能。
陳彥仁強調,汗、吐、下的治療都需經由醫師診斷,依個人體質調整才能進行治療,民眾適度排汗並且補充水分,有助於避免邪毒聚積,都市人長期處於冷氣房且疏於運動,更要注重適度排汗。
多吃天然食物 避免食用加工品
若擔心吃到劣質油,怕毒素累積在體內,陳彥仁建議用紅豆、綠豆來解毒,以黑糖或紅糖製成甜品食用,腸胃不好的人,可以再加等量的黃豆,以及兩三片的生薑一起煮,這是最簡易的解毒方法,當然效果也較緩慢;若民眾上吐下瀉、頭暈頭痛、噁心發燒等疑似食物中毒的現象,應趕緊就醫,以免毒素侵害身體。
平常飲食方面,陳彥仁說,多選用「食物」而非「食品」,食物指的是天然物,而食品則是人工加工後的產品,精緻食品的加工產業鏈複雜,且環環相扣,當中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將導致最後的成品免不了毒害,而大量的添加物、食材,經過加工造成變性,也容易危害身體。
在油品方面,購買時可以輪流選購不同廠牌以分散風險,盡量選擇成分單一的油品,少用調和油以及精製油,比較不會有人工添加物的風險,烹煮時也盡量避免高溫炒炸,以免油品變質。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