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試管嬰兒補助擴大 別等3~7年才開始試管

試管嬰兒補助擴大 別等3~7年才開始試管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台灣出生率全球最低,因應晚婚、晚育現象,政府7月1日起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方案,過去試管嬰兒費用昂貴,平均一次療程15萬元起跳,此次補助最高額度為10萬元,大幅降低經濟負擔,讓想懷孕的小資族也可以選擇直接做試管嬰兒。醫師提醒,補助有年齡的限制,39歲(含)可申請補助6次、40-44歲(含)申請補助3次,今年7月滿40歲(1981年出生)和45歲的人(1976年出生),政府給予彈性,只要趕在7月31日前申請,還是個別可以補助6次和3次,申請通過一年內都可以開始療程。

據衛福部指出,國內不孕症比率約在10-15%。衛福部在2019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統計,台灣不孕原因以卵巢因素所占比例33.4%為最高,多種因素31.1%占第2位,男性因素10.9%居第3位。臺北生殖中心院長胡玉銘醫師表示,過去補助只針對中低收入戶,但這次補助只要人工生殖機構施術醫師診斷為不孕夫妻,須接受體外受精人工生殖技術就可以申請補助。

別等3~7年沒成功懷孕才開始做試管
人工生殖方法很多,究竟該怎麼決定要不要做試管嬰兒呢?2021年出版的《婦產科實踐與臨床研究》指出,試管嬰兒具有成本效益,不但可以降低臨床流產、降低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周期失敗的風險,更能有效增加35歲以上女性的妊娠率。胡玉銘說,有些人認為試管嬰兒懷孕「不夠自然」,加上試管嬰兒療程較貴,許多無法懷孕夫妻會先採取吃排卵藥、按表操課或人工受孕的方式進行,試了3~7年後才會開始嘗試試管嬰兒,但因年齡提高、卵子品質降低,反而減少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據衛福部統計,做試管嬰兒的年齡高達38.6%落在35歲到39歲間。建議不要嘗試很多年才做試管嬰兒,補助上路後民眾應儘快跟醫師討論執行的可能。

不只年齡,生幾個孩子也要提前考量
除了年齡外,想生孩子的夫妻還可以怎麼樣提前規劃生育呢?台灣40歲以下試管嬰兒的懷孕率已近5成,根據《人類生殖》期刊顯示,如果搭配試管嬰兒輔助,女性可以在35歲時才開始嘗試懷孕,有90%機會獲得一個孩子,想要有2~3個孩子,就要更早開始嘗試懷孕;但如果沒有試管嬰兒的幫助,整體備孕的時間需提早3~5年。在無避孕的正常性生活情況下且經過一年仍然無法懷孕,夫妻又想要生2個以上的小孩,建議盡早做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後,進行懷孕的完整規劃。

試管成功率達80%,關鍵為醫師經驗值
根據婦產科實踐與臨床研究指出,超過40歲的女性,過半的試管嬰兒周期,會因為卵巢反應不佳而失敗中斷。胡玉銘指出,試管嬰兒成功的關鍵是醫師的專業和經驗值,對於高齡婦女來說,只要胚胎顆數夠多,做好PGS(著床前染色體)篩檢,由醫師判斷子宮內膜的穩定度,植入健康、正常的胚胎,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可達80%,試管嬰兒包含藥物治療、胚胎檢查、胚胎植入等多個階段,除醫師外,也需要有豐富經驗的胚胎師,發展早期胚胎,再由胚胎實驗室篩選出健康、穩定的胚胎。因此,專業不孕科醫生、經驗豐富的胚胎師和高端的實驗室,三者缺一不可。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疫情來襲,心房顫動病友護心七大招

試管嬰兒補助新上路 各式疑問醫次搞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62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愛滋病是一種可以預防及治療的疾病,為防治愛滋病,台南市衛生局配合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推動「We-Checkg」社群動員愛滋檢驗活動,且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做匿名愛滋抽血篩檢,即可拿禮券一張。為防治愛滋病,台南市衛生局同志健康中心「南區彩虹街六號」成立後,緊接著七月份並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台北市平均每年有300名孩子透過收養方式進入新家庭,孩子在新家庭的狀況及適應情形令人關心!不過,兒盟最新調查發現,有3成6被收養兒童曾出現異常行為,更有5成收養家庭不知如何告訴孩子身世。為此,台北市收出養服務資源中心提供各種收養準備課程、相關書籍、影音資料介紹外,也可透過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大腸直腸癌晚期病人確診後均需接受傳統的化學治療;根據研究發現,腸癌病人經由UGT1A1基因檢測,有3%病人會出現基因突變,針對使用傳統化療藥物Irinotecan治療時,劑量須減少,以降低毒性,至於沒有產生基因突變者,則可增加劑量,以提升治療效果。該項研究是由高雄醫學大學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35歲的賴先生在軍中開始習慣性飲酒,退伍後也因從事業務工作經常應酬;不料,卻發現飲酒後會忘記發生的事情,且賴先生有失眠困擾,以為酒精有助促眠效果,沒想到更加淺眠、多夢,脾氣也變得暴躁、煩悶,就醫後才發現染上酒癮。醫師表示,有酒癮者可藉由藥物及自我控制,保持滴酒不沾,戒除酒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