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誰可以賣中藥? 健康無虞才是思考核心

誰可以賣中藥? 健康無虞才是思考核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中醫被視為中華地區歷史悠久的醫學至寶,許多民眾除了至中醫院就診外,更會至坊間中藥行「抓藥方」;儘管中藥行經營者多具有經驗,但多半缺乏藥理背景。對此,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古博仁呼籲,政府應積極制定完整措施辦法,不僅保障民眾健康無虞,同時也給予中藥行可因應調整的作法。

用藥安全不可忽視 中藥房文化亦須維持

過去台灣曾藉由自習、考試而取得中藥鑑別能力人員,而後因故取消。不再讓許多中藥行的經營者使用特殊管道取得認證。讓許多中藥行的經營者無法藉由認證來建立信賴;也促使大眾開始討論坊間中藥行是否欠缺正式藥理知識,無法評估個人健康狀況來正確用藥。同時,中藥材相關經營者也推翻質疑,表示因為「藥事法」第 103 條,訂定了若想經營中藥房或調劑中醫師處方藥品等業務,需要修習課程、通過考試,不過至今仍無設立任何考試,使得中藥房二代無法接班,具有正式資格的老師傅過世後,中藥房也得跟著關門,讓中藥房文化漸失。

「中藥非食材」為關鍵 身體用藥反應需重視

對此兩造說法民眾多能理解,但也無從因應。古博仁說明,問題的癥結點應該回歸至「人民福祉」。由於用藥安全疑慮確實存在、維持中藥商的永續經營的立場也須顧及,因此,制定出能夠保障民眾健康安全的配套方式才是首要重點。

他認為,「中藥非食材」為關鍵核心,食用後定會產生的身體反應,必須納入衡量要點內,若是民眾透由坊間中藥商誤食,與體質不合或與正在使用的西藥相衝突,而有不良反應時應當由誰負責,成為思考重點。

溫補藥材、濃縮製劑開放販售 熟悉無虞創效益

他呼籲,政府應考量最大公益、並重視大眾生命安全,同時也要明白民眾的需求;因此對於「藥方」需要管制民眾取得管道,但部分常用、安全的溫補藥材則可以開放一般販售,如:綜合滷包、四物、八珍、十全等,甚至是胡椒、蓮子、八角、銀耳,這些民眾平時食用,也都熟悉無虞,較不涉及用藥危險範疇,可讓坊間中藥商販售;另外,也可規劃品質佳的「濃縮製劑」,不僅方便民眾取得,更讓來台的國際旅客能便利接觸,創造中藥販售的另一效益。

了解藥材用量、食用時機 守護自身健康

對於中藥文化式微情形,古博仁也說明,許多大環境的變遷,如:就診習慣、醫療需求改變等,都必須一併思索、進行調整,切勿將所有狀況混為一談,影響社會發展。同時,他也提醒民眾,對於中藥的使用務必留心,要注意藥材的用量、食用時機,並且進行詳細了解,也可以隨時向社區藥局內的藥師諮詢,遵循正確用藥守則,方能讓中藥材有最佳療效,也守護自身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01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有不少研究指出,擁有好EQ要比IQ來得重要,而且有好EQ,未來較成功;近年來,則是依此而發展出正念教養,就是在培養高EQ的孩子,使孩子能經由淬鍊後,擁有成功的人生。而這所謂的正念教養,竟然就是來自於我們東方哲學「禪」的參悟!   為人父母,生育、養育、教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適當的身體活動是兒童身心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有助於兒童學業表現。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然而,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顯示,6~11歲兒童僅4.3%身體活動量達建議值。國民健康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整理) 春天到了,辦公室裡的同事假日紛紛出遊,28歲的小英(化名)卻總是覺得職場的工作壓力大,全身疼痛,覺得很疲累,經常請假在醫院裡各科團團轉,還被誤解為「公主病」。做了一堆檢查,最後在疼痛科確診為纖維肌痛症。雖然使用口服抗癲癇藥物和止痛藥進行治療,症狀進步一些,可是還是常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位高齡88歲的阿嬤,身體硬朗,但某次和家人聚餐又喝果汁飲料,半夜竟引發痛風,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談起母親有點心疼,因母親過去並無痛風病史等慢性疾病,只有輕微高血壓,但因家族聚餐上大魚大肉,又喝了果糖含量太高的果汁,才會促使痛風發作。 患者出現痛風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