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走路就喘、胸口痛、血壓起伏大? 心臟復健運動可改善

走路就喘 胸口痛 血壓起伏大? 心臟復健運動可改善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從事營造業的工地主任陳先生,平常早出晚歸,沒時間運動維持體能,與工人乾一杯更是家常便飯,抽菸長達20年,家族又有高血壓病史,近幾年發現胸口常有悶悶的感覺,但都是一下子就好了因此也不以為意。有一天在工地吃飽喝酒後,睡午覺時莫名感到胸口劇烈疼痛、喘不過氣,立即被工人們送往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冠狀動脈心臟病。部立台北醫院復健科呂學智醫師建議他,每日為心臟進行規律的復健運動,可穩定血壓、告別呼吸易喘的狀況,更可減少心血管疾病誘發率、降低心臟病再發率。


呂學智醫師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血管粥狀硬化變性最容易引起的1種疾病。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眾多,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抽菸、缺乏運動。現代人生活壓力重,外食族增加,運動量又普遍不足,造成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人口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的族群也日益增加,普遍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等疾病,走幾步路、爬幾層樓梯就感到喘、累,耐力不足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心臟病患者也可運動! 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多方協助


而想要加強心臟強度,一般人透過運動可改善體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攝氧量;攝氧量越高,表示身體在運動期間內可提供肌肉更好的供氧量,也意味運動的能力、耐力越高。但由於高強度的運動訓練對於心臟病患者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心臟病患者如何控制風險並達成有效訓練,就需要正確的運動處方。


呂學智醫師說明,患有心臟疾病者,若透過整合性的介入治療,對心臟進行復健,可增進體能,改善或延緩病情,甚至是反轉疾病的進展提高生活品質,減輕活動所引起的症狀,如心絞痛。一般會安排患者使用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測量病人心肺能負擔的最大運動限度,再依此評估與安排安全有效的心肺復健治療目標與方式,例如運動耐受度。尤其是心臟衰竭、心臟手術術後的患者、有心臟相關疾患的病人,透過心臟復健的治療,可在短期間得到明顯改善成效。


走路就喘 胸口痛 血壓起伏大? 心臟復健運動可改善

▲呂學智醫師(左)說明,心臟疾病者進行心臟復健可增進體能、改善或延緩病情,甚至可反轉疾病進展。(圖/部立台北醫院提供)


物理治療師楊瓊宜指出,病人會透過12導程運動心電圖、運動血壓計、血氧量測器、運動心肺腳踏車、運動跑步機等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系統得到的相關數據,可供醫師對病情做出診斷及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法,並進一步由物理治療師依據心臟功能測試結果,規劃個人化的訓練療程及目標。過程中以心電圖、血壓計及血氧量測器等監控儀器,進行安全且積極的運動治療,以助心肺功能異常的病人能夠盡快達到好的生活品質,回歸工作崗位。


心肺職能治療師方薏君表示,對術後心臟疾病患者來說,包含負重太多或太消耗能量的活動都不太能夠執行、無法回到以前的生活或工作狀態,心情容易低落等等,都是他們在回歸生活時會遇到的極大考驗。此時職能治療師會在醫師的建議或處方下,評估評估個案的日常生活活動,安排病人執行難易分級的運動訓練,增進病人的獨立程度與提升自信心,並針對準備重回職場的病人,分析工作內容進行治療安排,以協助病人避免因疾病使職場與生活遇到斷層,能盡速適應工作情境,減輕生活與就醫負擔。


更多NOW健康報導
▸燕麥奶、牛奶、豆奶都有「奶」字 其中「非奶類」是它
▸「長效型心室輔助系統」納健保 成功爭取等待換心機會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醫藥裡有個藥材,能夠同時有止血與活血功效,在植物分類與人蔘類似,也就是三七(或稱生三七),在中藥材裡價格較高;然而,有另外1種植物,經常容易讓人與三七混淆,也就是食材川七(或稱三七葉),名稱很像但幾乎沒有關係。 中醫師鄭愛蓮表示,三七經常用於心血管疾病,由於同時具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彰化報導】1名30多歲的男性,在科學園區擔任工程師,工作忙碌,結婚1年多、小倆口都無動靜。家中長輩著急抱孫,但因為個人的隱疾,由於包皮過長導致勃起時包皮會自動翻轉卡住龜頭後的冠狀溝,引起疼痛,而造成行房阻礙。後來就醫接受包皮環切手術後,不到半年光景,太太就傳出懷孕的好消息。 包...

閱讀詳情 »

全台灣約一半以上銀髮族有營養攝取不足的問題!營養攝取不足可能提高疾病發生的風險。對此好食課營養師團隊邀請了百位銀髮族,進行28天持續飲用液態營養品測試,結果發現,其中有8成的長者認為飲用後睡眠品質變好、體力明顯增加,且改善了易疲倦及白髮情況等困擾。 營養師建議銀髮者可挑選符合自己口味、需求營養素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造成乾眼症的成因複雜,主要是眼睛表面的淚液穩定性喪失而造成的眼睛症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徐旭亮醫師表示,像環境因素,例如長時間吹冷氣、看3C產品,或是服用口服藥、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曾做過雷射手術,甚至是自體免疫疾病等,都可能造成乾眼症。就有一名空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