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超嚇人! 孩子外出回來身上竟長了「這個東西」,媽媽發現後尖叫求救差點暈倒!家長千萬要注意!

超嚇人 孩子外出回來身上竟長了「這個東西」,媽媽發現後尖叫求救差點暈倒!家長千萬要注意!

上週末,媽媽帶5歲的兒子楠楠到郊外遊玩,當天晚飯後洗澡,楠楠跟奶奶說後背處長了一個圓圓的小包,奶奶一看說長了一個黑痣。楠楠洗完澡,跑進房間跟媽媽說:「看,我這裡長了一個黑痣。」

 

媽媽看了一下好像是黑痣,不對,「黑痣」的周圍紅紅的,好像發炎,定睛一看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驚叫著說:「這『黑痣』活的!會動!!快,快來看……」媽媽趕緊叫來爸爸和奶奶,一家人圍著看,差點嚇暈過去,「黑痣」竟然長著小細腿,正在一上一下地動!

 

奶奶」勇敢「地伸手想將」黑痣「摘除,但這個會動的「黑痣」似乎已經長進肉裡,怎麼也弄不開。膽小的媽媽害怕粗暴地剝離會傷害孩子,說:「我們還是別弄了,趕緊帶兒子去醫院!」

超嚇人 孩子外出回來身上竟長了「這個東西」,媽媽發現後尖叫求救差點暈倒!家長千萬要注意!

到了醫院,醫生說幸虧你們沒擅自拔開蟲子,後果不堪設想。原來,這顆活「黑痣」竟然是蜱蟲,蟲子的頭部和兩隻腳已經深深埋入皮膚,孩子腋窩的部分皮膚已經出現感染紅腫,如果不是及時發現,蜱蟲會越鑽越深。後來醫生將蜱蟲連同孩子被感染的部分皮膚一同挖掉了,醫生說僅僅拔出蜱蟲會導致不必要的感染,千萬不能拔。

 

最近,一位70歲老人被藏在野菜中的蜱蟲咬傷。後來,老人出現發燒、四肢無力等症狀,目前已經陷入昏迷;萊州一個婦女爬山回家後自行用指甲鉗將蜱蟲咬傷部位臉皮帶肉絞下,但還是出現病危;去年夏天有人被蜱蟲咬傷後,高燒10天不治身亡!在過去的幾年,各地均有被蜱蟲咬傷後致感染或死亡的病例……

 

蜱蟲危害爸媽一定要知道

蜱蟲一般情況下像芝麻粒或米粒大小,喜歡附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或腳踝下方比較隱蔽的位置,吸飽血後會變大脹大,像黃豆般大小,比較恐怖的是,蜱蟲吸血後會往人體內鑽,而且很難拔下來。會導致皮炎,能引起肌肉麻痺,還可能傳播多種疾病,可致人死亡。

 

蜱蟲是恐怖的寄宿者

蜱蟲有著非常敏感的嗅覺,對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能在幾米之外嗅到人的氣味,它們喜歡爬到1米高的樹葉或草尖上等候人類經過,當有人經過時,會突然跳到人身上,等候時機吸血。每年的夏天,是蜱蟲病的高發期,家有孩子的爸媽們一定要警惕。

超嚇人 孩子外出回來身上竟長了「這個東西」,媽媽發現後尖叫求救差點暈倒!家長千萬要注意!

孩子被蜱蟲咬住,如何正確處理?

如不慎被蜱蟲咬傷,千萬不要用鑷子或指甲直接將其拔除,也不能用手指將其捏碎,因為蜱蟲體內有病毒,直接拔出可導致毒液流出,讓皮膚感染或糜爛,甚至會讓人體中毒發燒頭痛,有些蜱蟲還帶傳染性病毒。科學的方法應該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讓蜱蟲的頭部鬆動或死亡,或者用菸頭輕輕湯蜱蟲外露的部分,讓蜱蟲頭部自己慢慢退出,然後用鑷子將蜱蟲輕輕取下,不能用手直接接觸。

 

夏天該如何預防「奪命蜱蟲」?

外出時大人小孩最好穿上長袖長褲,不要穿涼鞋,袖口和褲腿紮緊; 穿上淺色的衣服,如果不穿長袖長衣,出門前最好噴上驅蚊液(太小的孩子不推薦噴) ;郊遊時遠離草叢或樹木,更不能躺在草叢中。野外活動結束後,最好上下檢查一遍孩子的身體,尤其是頭皮、腰部、腋窩、 股溝和腳踝下方等部位,以確保沒被蜱蟲叮咬。


via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佐慈報導)根據100年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台灣每5位癌症病友,就有1人未在診斷後3個月內接受治療,導致1年死亡率高達55%,比即時就醫死亡率高出3倍,未能及時治療,常為癌症患者帶來遺憾。對此,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和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一同呼籲大眾,應掌握「抗癌關鍵 4GOOD ― 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坊芸報導)侷限誘發療法主要是因中風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動,常使用健側肢體而發明,根據研究證實,這樣復健方式不但能強化患者上肢動作,也能有效提升活動執行力;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洪明燦指出,主要是透過限制健側上肢,幫助患側肢體能多活動,增加使用機會。透過讓患側肢體大量的練習訓...

閱讀詳情 »

肥胖,特別是兒童肥胖,根據專業醫療人士的觀察,正在全球各地急遽增加當中。或許有人會認為小時候胖胖的很可愛,沒關係,反正長大再減肥就好。但是,最新的研究調查卻發現,春青期的肥胖,到了中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竟然比一般人高出兩倍之多。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表示,肥胖跟癌症之間密切的關聯性,另外全球每年罹患大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佐慈報導)為了推廣器官捐贈移植,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這次特別邀請,臺南市大家長賴清德拍攝宣導廣告,就是希望同樣出身醫師背景的市長,也能一同推廣,尤其過去擔任醫師期間,也多次目睹患者因器官衰竭失去寶貴生命,也因此更讓賴清德願意當起宣導器捐的代言人,一同響應。其實從去年底開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