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躲疫宅在家更健康! 北醫首推LINE帳號復健師線上教你練身體

▲(照/北醫附醫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五一連假腳步近了,但受到敦睦艦隊爆發疫情影響,看來民眾最好還是乖乖宅在家,但宅在家又怕不健康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今(22)日就推出「全民防疫居家運動GO!GO!GO!」LINE官方帳號,民眾只要加入後即可跟著專業復健治療師錄製的影片一起運動。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康峻宏表示,疫情已經持續3個月,這一段時間以來,民眾外出時間大減,甚至有人配合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無法外出,身體活動量與人際互動減少,延伸身心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過往統計,身體活動不足為死亡前十大危險因子,約有21至25%乳癌及結腸癌、27%糖尿病及30%缺血性心臟病,皆因身體活動不足惹禍。

康峻宏提醒,運動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肉與骨頭,讓身體維持健康體態,還能舒緩疫情期間所累積的不安與壓力;且不同強度的運動有不同助益,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及抵抗力,和緩的靜態伸展及腹式呼吸則可穩定情緒、增進睡眠。

該款「全民防疫居家運動GO!GO!GO!」即針對不同族群設計系列活動,民眾進入LINE輸入ID @850uspre即可加入,透過選單進入「北醫附醫復健科防疫指南」,即可依照自身需求選擇居家簡易運動、抗疫訣竅、防疫指南等單元,影片後全由專業復健治療師示範簡單且安全的動作。

心理健康也不能忽略。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鐘國軒強調,近來門診已經有不少病人對於看似沒有終點的疫情,出現焦慮、憂慮、失眠等情形;他建議,透過「安、靜、能、繫、望」5個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藉由深呼吸、多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等,緩解自身情緒。

「安」是促進安全,不論是居家/醫院隔離者或一般民眾,切記戴口罩、勤洗手、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

「靜」是促進平靜鎮定,好好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調適情緒與正面思考。

「能」是提升效能感,即使是行動受限,仍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看書、滑手機、做運動、寫日記與心得,安排作息適當轉移,找回自我控制感。

「繫」是促進聯繫,防疫期間人際互動減少,但仍可透過視訊、電話,保持與外界溝通。

「望」是指灌注希望,不要只注意負面資訊,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

照片來源:北醫附醫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磐石艦染疫官兵接觸者 最新採檢進度:採64人、40人陰性!

無法免疫?磐石艦最新確診者「驗有抗體」 張上淳證實:該艦首見如此狀態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專家聲明為達到酮症狀態,我叫大家先避免穀類和糖的攝取。順便一提,穀類是引發血糖上升的頭號兇手,甚至比蔗糖等單醣還糟糕。因此,要避免醣分的攝取(而非僅僅減少),就是進入酮症的關鍵。─威廉.戴維斯 讓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攝取量維持在自己的個人耐受度門檻之下,並且攝取足夠且能帶來飽足感的真正食物脂肪時,...

閱讀詳情 »

吃飯配菜?吳佳鴻醫師:應改成「吃菜配飯」,掌握吃的順序… 蔬菜水果的重要性,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每每我想告訴慢性病或想減肥的患者,如何調整飲食習慣時,患者常常會在我開口前搶先說:「我知道、我知道,要多吃蔬菜。」「對啊,很棒啊,你都知道,那你一天吃多少呢?」接下來往往一陣靜默。「...

閱讀詳情 »

天氣好熱,外出一會兒,不僅全身汗如雨下,還覺得頭痛、想吐?當心!這些可能是熱傷害的徵兆!新光醫院家醫科胡念之醫師,夏季氣溫飆高,若過度曝曬、忽略補充水分很可能會導致中暑或熱衰竭,若身體出現頭痛、頭暈、想吐、抽筋等異常狀況時,建議要提高警覺喔!  炎炎夏日,若是長時間待在戶外,要特別留意熱傷害找上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