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該用藥嗎?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該用藥嗎?

6年前,一位丈夫因不忍年邁妻子受巴金森氏症與行動不便所苦,竟在妻子的早餐裡面下藥,再用螺絲起子將釘子釘入她的頭顱內殺害,落網後,聲稱因臺灣無法安樂死,才會狠下心來,想幫助妻子解脫,脫離苦海。

如此駭人聽聞的新聞,並不是第一次。3年前在高雄,一位中年男子因承受不住長期照顧父親的辛苦,親手將父親打到中傷住院,而住院期間這名父親吵鬧不願意入睡,兒子最後竟用枕頭將他活活悶死。

以上兩個悲劇案例,都可能與失智症或老年憂鬱症有關係。

現行的制度裡,針對尚未發展為失智症而只是所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健保並沒有補助用藥,須由醫生診斷確認為輕度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時,才開始有給付。其實醫界一直有在探討有關此議題:如果能早一點發現失智症,在最輕微的時候就用藥物治療,是否能給患者、家屬雙方更好的平衡與生活品質呢?

 

先服用半年觀察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該用藥嗎?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失智症病房主任李耀東解釋,若病情尚未到輕度失智症,只屬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健保是沒有給付用藥的,如果想要及早控制病情,可能要考慮先自費失智症藥物使用,就治療效果而言,真的有幫助嗎?

「如果經濟狀況允許,通常我們會先請患者自費服用幾個月的藥物,若是真的有效,就建議繼續服用;反之,要是沒有改善的效果,即不須繼續服用,或許是藥物沒效,又或許個案並不是失智症,須持續追蹤下去才可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李耀東醫師說。

從民眾觀點來看,倘若本身家庭負擔較大,每月自費藥物,稍顯吃力,但如果不給患者藥物治療,又擔心使其病情加重,一來一往間,往往充滿矛盾。李耀東醫師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功能表現,並與主治醫師持續追蹤討論,可利用哪些藥物以外的療法協助,或是醫生評估,自費藥物服用時間,盡量減輕家屬的負擔。

 

以藥物延緩病情退化

事實上,健保的制度是有它的道理的,必須在有限的健保總預算中,達到最有效的治療效果,並不能說不補助MCI患者用藥,就是錯誤。而臨床研究證實,使用藥物來減緩退化,也是目前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另外,醫學研究發現,長期服用精神控管的相關藥物,會有增加心臟負擔的副作用,短時間則可能會有四肢無力的情形發生,增加年摔倒、骨折的風險,所以臨床上非不得已使用此類藥物時照顧者一定要特別小心。



醫師與家屬間的全力配合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該用藥嗎?

因此,了解正確的用藥範疇,是病患家屬與醫生間的重要課題。醫學研究證實,早期用藥前6個月效果最好,6個月後效果會逐漸遞減,而健保局也規定患者每一年需做一次MMSE檢測,如果通過了便可以補助失智用藥一年份。李耀東建議家屬,應該完整記錄失智症者每次用完藥的行為表現,長時間的觀察,才能更正確的發覺患者狀況,而每個階段的用藥、服藥方式與劑量,醫生應該要傳達給家屬正確的觀念,兩者的合作下,才可創造雙贏局面。

 

【延伸閱讀】

一秒立判,健忘還是失智?

不失智的4道好料理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退休好幸福》&《退休好幸福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有民眾預約了打疫苗,最後卻沒出現,導致「殘劑」不得不被丟棄的浪費現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上午宣布全面鬆綁,即日起開放18歲以上國人就能候補打殘劑,但究竟怎麼排隊?怎麼候補?大家仍霧煞煞,陳時中下午進一步公布原則,下放所有權限給地方政府跟醫療院所...

閱讀詳情 »

中國今日新增24例COVID-19確診,7例疑似病例,全部都是境外移入。其中上海、四川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各有1例從台灣輸出的案例。上海衛健委通報,24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確診,其中1例來自台灣。該案例為中國籍,在台灣工作,21日自台灣出發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入關後即被集中隔離觀察,期間出現症狀,綜...

閱讀詳情 »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又有新的武漢肺炎變異株?原本0確診許久的屏東縣,昨(23)日又出現1例確診個案,疫調後發現源頭是一對從秘魯返台的祖孫,這種變異株的名稱叫「Lambda」,正在秘魯延燒,讓外界擔憂,台灣會不會因此淪陷;而Covid-19突變株「Lambda」目前已在29個國家/地區現蹤,世界衛生組織...

閱讀詳情 »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日獨家爆料,週末又有疫苗來台,她也提到立委王定宇臉書昨天晚上貼文似乎就有透露疫苗要來台。日本今日上午宣布追加提供100萬劑AZ疫苗給台灣,王定宇在臉書發文「週末第一件好事發生了」,網友則留言「還有第二件嗎?」王定宇昨日在臉書簡短發文「快要週末了,期待有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底下留言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