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這群人五十肩風險高 醫師指導正確復健運動可在家做

這群人五十肩風險高 醫師指導正確復健運動可在家做

【NOW健康 王澍清/新竹報導】做家事、抬重物,少做上臂伸展運動,許多中老年女性都有五十肩的困擾。但研究發現,如有糖尿病,則罹患五十肩的風險更高,約為一般人的5倍,更有3成的五十肩患者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多活動手臂關節,以免生活品質受影響。


59歲徐女士為糖尿病友,都會定期回診,因經營餐廳需經常搬抬蔬菜。在5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肩挫傷,X光片顯示無明顯骨折,休養數周後,左手臂漸漸無法完全舉高,不僅無法梳頭,甚至向後轉時碰不到背部,以至於自己難以穿脫貼身衣物。


此外,到了晚上,肩膀更不舒服,睡覺時無法面朝左邊側睡。至骨科門診,尋求協助,經醫師評估檢查,診斷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曾渥然指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稱為冰凍肩、五十肩,主要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包括主動(自行抬高)或是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均受到影響,且影像學上並無特別的其他問題。


醫師表示,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的女性,除了單側手臂,也有可能雙側肩膀都有問題,幸好不太會兩手同時發作。危險因子則包含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以及甲狀腺疾病


糖尿病患為五十肩的高風險族群,曾渥然說,國外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比控制組有高達5成機率罹患沾黏性關節囊炎,而在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生沾黏性關節囊炎比例為13.4%。此外,創傷事故或是術後長時間肩膀不動,也可能導致沾黏。


許多人以為,五十肩會逐漸好轉,曾渥然說,大部分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約需1至3年才能恢復,但行動受限,生活品質變差。另約1成5可能喪失手臂功能,影響甚鉅。


在治療上,以復健及適度的伸展患側肩膀為主。醫師建議,在沖完熱水澡或熱敷患側達暖身效果後,找一面牆壁或是門做前向及側向的爬牆伸展運動;背後運動則可取毛巾或長雨傘等用品,利用位於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


復健伸展運動(一):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


這群人五十肩風險高 醫師指導正確復健運動可在家做

▲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每次維持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復健伸展運動(二):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


這群人五十肩風險高 醫師指導正確復健運動可在家做

▲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伸展至可忍受的疼痛範圍,每次停留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至於藥物,則是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治療。如果覺得疼痛感,或是沾黏幅度較大,可考慮於肩膀周圍注射類固醇,或是接受體外震波治療。若經過3到6個月改善有限,且仍持續惡化,可考慮接受「關節授動術」,透過關節內視鏡,清除關節囊內外沾黏或纖維化組織,搭配術後復健。


曾渥然提醒,平時保持肩膀的活動性,常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以免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如有糖尿病,應規律用藥,降低罹病風險。


更多NOW健康報導
新冠病毒與抗體皆陽性? 有抗體未必能全面對抗病毒
敦睦艦隊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活動足跡

就❤NOW健康
你的健康生活良伴,快加入NOW健康FB粉絲團!
NOW健康YouTube頻道,更多影音點此進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就要:NOW健康

★編輯嚴選:想知道國內新冠確診個案全紀錄? 國網中心報你知

相關推薦

為何女生會發生慢性卵巢炎 慢性卵巢炎是指當卵巢感染了細菌,導致卵巢發炎,就可以產生卵巢粘連、卵巢輸卵管包裹、卵巢輸卵管膿腫及輸卵管梗阻、卵巢排卵障礙等嚴重後遺症,造成不孕。 而慢性卵巢炎的女性所表現的症狀被包含在慢性盆腔炎內,如腰骶部不適痠痛、肛門墜脹感、納差、全身疲乏無力、精神欠佳、月經改變(多...

閱讀詳情 »

  國外健康保健網站(Epyk)為民眾整理出10個天然的排毒食品,對身體好處多多。1. 蘋果「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絕對是健康的座右銘,蘋果含有豐富的纖維、果膠與維生素能保護腸道,而腸道健康對人體免疫系統非常重要;另外,多吃蘋果還可讓皮膚光滑有彈性,並且預防肝臟問題。2. 甜菜甜菜能有...

閱讀詳情 »

指甲上的豎線代表體質的好壞,如果體力透支、精神長期疲勞的話,豎線就會越來越多!年輕人如果已經有豎線,就說明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有壓力。指甲上面的橫豎紋路都和健康有密切聯繫。   1、指甲板縱紋 指甲甲板上有數條明顯的豎紋形成脊型稱之為縱脊。指甲上有數條明顯縱紋表示長期神經衰弱、機體衰老的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接近年底跨年,許多人開始籌備慶祝計畫,在歡樂場合,總免不了小酌幾杯盡興。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提醒,飲酒時最好控制酒量,防止長期過量飲酒而形成酒癮。一旦演變成酒癮,將對酒精失去控制能力,形成難以回復的狀態,更可能會傷害身體健康。 到底如何定義飲酒過量?黃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