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逛醫院!3.5萬人去年看病逾90次花健保32億 看病王是她年跑466次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還是有人在「逛醫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今年首季就醫人次一口氣掉了500萬人次,凸顯台灣人的確有不必要就醫的現象,健保署今(4)日公布去年就醫統計更發現,國人年平均就醫15次,更有3.5萬人次數超過90次,光這群人就花掉健保近32億;而「看病王」為南部43歲女性、一年就診466次,幾乎天天跑醫院。

根據健保統計,過去3年,國內高診次患者(一年就醫逾90次,排除重大傷病卡、精神科及年逾80歲患者)的人數在2017年的4.5萬人、花健保約40.5億元後,好不容易已連2年下降了,2018年、2019年的高診次患者人數分別為3.4萬人與3.5萬人,花費亦降至30至31億。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高診次患者個個就醫原因不同,有人因為頭痛、鼻炎、呼吸道症狀等問題就醫,也有人是身心出狀況但一直沒有確診,才不斷因為莫名的病痛,一科看過一科,跑遍身心科以外的所有科別。

去年高診次患者就醫科別前3名即為:家醫科、內科與耳鼻喉科,其中家醫科高診次患者就診次數達76萬次、內科46萬次、耳鼻喉科34萬次,已經占總就醫人次378萬次的41.3%。

健保進一步分析,高診次患者當中,女性占了56%,且各年齡層都有,以65至69歲者(18.17%)為最高。而去年「看病王」就是南部一名43歲女性,一年就診466次,且跑遍各大醫療院所,醫學中心就有201次、區域醫院160次、地區醫院93次、診所也有12次,共花費健保約47.6萬元。其次為中部36歲女性的413次與東部32歲男性的412次。

李純馥說,針對高診次的就醫個案,健保署皆會採取郵寄關懷函、電訪、親訪或結合其他資源的方式,並執行指定就醫,自2013年至2019年間,就診次數最高個案就醫次數、醫療費用及就醫次數已經下降達19.6%、10.4%、23.5%,有一定成效。

今年在疫情衝擊之下,醫院管制加嚴、加上民眾怕到醫院,1到3月的西醫、牙醫與中醫門診就診人次一口氣比去年同期少533.4萬人次;4月也比去年同期少了516萬人次。李純馥強調,一部分顯示過去民眾可能有不必要就醫情形,一部分也可能真是有需要就醫卻怕染疫而不敢就醫,原因較複雜,但仍要提醒國人,健保資源有限。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 當心是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作怪

「陸生」、「小明們」來台解禁有譜了! 陳時中證實雙雙規劃中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孩子受濕,易得寒濕和暑濕兩種感冒 許多家長認為,感冒常是孩子受寒引起的。實際上,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任何一種都可能引發感冒。所以,如果是因濕邪導致的感冒有兩種:寒濕感冒、暑濕感冒。 夏天氣溫高,因為要散熱,孩子皮膚上的毛孔處於開泄狀態,這時候如果進入冷氣過低的房間、直接喝剛從冰箱裡...

閱讀詳情 »

生長痛 補腎健脾、調理病痛 典型症狀:膝關節周圍或小腿前側輕微疼痛   ★生長痛,脾腎兩虛是病根 生長痛大多是因為兒童活動量增加,長骨生長較快,與局部肌肉和筋健不協調,所導致的生理性疼痛;常見於下肢肌肉,且多發生在夜間,並以四∼十二歲兒童較多見。中醫認為,脾腎兩虛是生長痛的主要原因...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第一線醫護照護新冠肺炎患者津貼獎勵,衛福部決定再加碼!衛福部今(29)日表示,已持續爭取預算滾動修正,好實質鼓勵投入防疫工作第一線人員的辛勞,除了日前公布津貼擴大範圍之外,目前正研議要依收治病人數、病情嚴重度及住院天數給予額外獎勵,...

閱讀詳情 »

 (華視新聞網授權轉載) 酸高雄防疫兵推「敲鑼打鼓」 黃偉哲:將派「內行人」去參加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死亡人數超過 50,000 砲轟磐石艦出包!黃偉哲:五一連假若疫情未控制不排除封城 海軍92人拒絕疫調?韓國瑜揚言重罰:請中央協調國防部配合 驚!磐石艦破口襲擊高雄市府緊急封閉七處疫情熱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