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逛醫院!3.5萬人去年看病逾90次花健保32億 看病王是她年跑466次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還是有人在「逛醫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今年首季就醫人次一口氣掉了500萬人次,凸顯台灣人的確有不必要就醫的現象,健保署今(4)日公布去年就醫統計更發現,國人年平均就醫15次,更有3.5萬人次數超過90次,光這群人就花掉健保近32億;而「看病王」為南部43歲女性、一年就診466次,幾乎天天跑醫院。

根據健保統計,過去3年,國內高診次患者(一年就醫逾90次,排除重大傷病卡、精神科及年逾80歲患者)的人數在2017年的4.5萬人、花健保約40.5億元後,好不容易已連2年下降了,2018年、2019年的高診次患者人數分別為3.4萬人與3.5萬人,花費亦降至30至31億。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高診次患者個個就醫原因不同,有人因為頭痛、鼻炎、呼吸道症狀等問題就醫,也有人是身心出狀況但一直沒有確診,才不斷因為莫名的病痛,一科看過一科,跑遍身心科以外的所有科別。

去年高診次患者就醫科別前3名即為:家醫科、內科與耳鼻喉科,其中家醫科高診次患者就診次數達76萬次、內科46萬次、耳鼻喉科34萬次,已經占總就醫人次378萬次的41.3%。

健保進一步分析,高診次患者當中,女性占了56%,且各年齡層都有,以65至69歲者(18.17%)為最高。而去年「看病王」就是南部一名43歲女性,一年就診466次,且跑遍各大醫療院所,醫學中心就有201次、區域醫院160次、地區醫院93次、診所也有12次,共花費健保約47.6萬元。其次為中部36歲女性的413次與東部32歲男性的412次。

李純馥說,針對高診次的就醫個案,健保署皆會採取郵寄關懷函、電訪、親訪或結合其他資源的方式,並執行指定就醫,自2013年至2019年間,就診次數最高個案就醫次數、醫療費用及就醫次數已經下降達19.6%、10.4%、23.5%,有一定成效。

今年在疫情衝擊之下,醫院管制加嚴、加上民眾怕到醫院,1到3月的西醫、牙醫與中醫門診就診人次一口氣比去年同期少533.4萬人次;4月也比去年同期少了516萬人次。李純馥強調,一部分顯示過去民眾可能有不必要就醫情形,一部分也可能真是有需要就醫卻怕染疫而不敢就醫,原因較複雜,但仍要提醒國人,健保資源有限。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 當心是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作怪

「陸生」、「小明們」來台解禁有譜了! 陳時中證實雙雙規劃中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一名戴口罩的年輕人,在門診等候區滑著手機,進入診間馬上焦急的詢問:「醫師,我這幾天尿尿時感覺灼熱疼痛,分泌物也比較多,上網google好像是……」醫師仔細詢問病史後,判斷需進行身體檢查,年輕人一脫下長褲,醫生發現內褲上沾有許多黃白色的膿...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首起的院內感染,短短數日內,確診人數還在增加、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再添1例相關確診個案,為「同病房不同病室(即同一樓層相鄰的不同房間)」已出院病人的陪病家屬,在回應是否考慮「封院」一事上,陳時中強調,基本上...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自中國、香港、澳門、韓國、義大利及伊朗等6個疫區返台的民眾須進行居家檢疫14天,從機場到家裡,交通問題如何不成為防疫缺口是一大挑戰,中央流行 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宣布執行「居家檢疫者自機場返家交通方案」,將以機場排班計程車及租賃車...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院內感染再傳壞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新增1例確診個案,為第34例「同病房不同病室(即同一樓層相鄰的不同房間)」已出院病人的陪病家屬、5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判斷是第34例的衍生病例。 指揮中心表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