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連假出遊 5要2不遠離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連假出遊 5要2不遠離食物中毒

想遠離食品中毒,5要2不就對了!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以及「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2不原則,可常保飲食安康。 

食物徹底加熱 防諾羅病毒
107年造成過內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洗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多煮一會兒再吃。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者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讓金黃色葡萄球菌孳生增殖,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者應注意個人衛生及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

餐點放室溫太久 恐孳生毒素
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徹底加熱,烹調後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

不生飲山泉水 不吃不明動植物
出外郊遊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之案例,秉持「5要2不」的原則,才能開心出遊平安回家。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諮詢專家/花蓮慈濟醫院王玠均職能治療師當看到五個沙包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呢?若你腦中閃過的是-童玩,在人生這趟旅途上,您已經旅行很久了。活動小故事治療師:「阿公阿嬤們大家午安,大家手上有五個沙包,你們會想到什麼呢?」長者們紛紛說「這是小時候玩的」、「這是童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變種病毒Omicron攻入台灣,短時間內光是桃機相關群聚個案已經多達42例,食藥署今(12)日表示,已同意核准默沙東公司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品 Molnupiravir專案輸入,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該款藥物適用於發病5天內、...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再起,且面對的還是傳染力更強的新變種病毒Omicron,面對有專家認為一般醫療用口罩恐已擋不住Omicron,不如N95保護力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2)日在疫情記者會上也被媒體追問如何看待這一種說法,陳時中聞言,拿玩笑比喻「戴個塑膠袋就會更...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傳染力極高的Omicron入侵本土,為醫療量能帶來龐大壓力,為了加速「清出病床」,避免醫療量能崩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宣布放寬確診者解隔離出院的標準,只要符合3個解隔條件:沒有COVID-19相關症狀、N抗體陽性、且2次PCR採檢Ct值高於30或陰性,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