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遠距醫療下一步該怎麼走? 石崇良:兩大面向須突破

遠距醫療下一步該怎麼走? 石崇良:兩大面向須突破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COVID-19仍在全球肆虐,遠距醫療應用於防疫層面,解決居家隔離、檢疫民眾的醫療需求。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受疫情影響患者一旦有就醫需求,可先聯繫當地衛生局由指定醫院的醫師進行聯繫,採用視訊方式診療,再由家人拿著健保卡,前往醫療院所刷卡領藥,看似鬆綁的遠距醫療,想往下一步邁進,必須整合健保支付問題,以及後續領藥、送藥等相關配套。

健保付費制度仍是難題 處方用藥領取需配套

打破時空限制,在限制外出的情況下,遠距醫療服務需求大增,醫生透過螢幕觀察病人的狀況,來決定是否到院檢查。石崇良司長指出,衛福部正在試辦全新線上刷卡平台,視訊診療後,使用信用卡刷卡付費,透過雙卡保證問題不大,但能否在線上刷健保卡,仍是個難題。

除了付費問題,再來就是處方用藥問題,若線上開藥後,由病人自行印出來,到底算不算處方?牽扯到藥事法規定,處方用藥需要簽章,除了要架構導入電子簽章的問題之外,還有每張處方只能領取一次,如何避免偽造或是複製,都必須多加思索。

籌劃遠距看診APP平台 配合「遠端會診」建構

有了醫師處方後的領藥問題,若採用遠距醫療,該怎麼交付比較好。到底是病人在家用印表機印出來?還是需要去健保藥局插入IC卡?石崇良司長比喻,病人看完診由醫師開藥後傳至雲端,民眾拿著健保卡前往藥局刷卡,就可以看到雲端處方,如此一來,到底算不算親自交付,需要與醫界、藥界之間進行討論,包括醫師法與藥事法都需要跟著調整。
石崇良司長表示,衛福部正在籌劃遠距看診APP平台,家庭醫師可依法申請運用,拜科技之賜,偏鄉民眾就近前往衛生所,透過電子聽診器、內視鏡、耳鏡、喉鏡以及眼底鏡等設備,可由遠端醫師進行診療,近端由一般科醫師及護理人員協助,以「遠端會診」概念建構,基本上不成問題;難在擴及至全民的健保支付,以及領藥制度的規劃。

病歷雲端化留意隱私 兼顧便利性與就醫安全
遠距醫療雖然增加病人就醫的方便性,卻非萬靈丹。石崇良司長說明,除了病歷雲端化可能帶來身份辨識及個資問題懸而未決,透過手機進行的文字對談、隔空視訊,簡化成醫療意見諮詢的疑慮,若出現醫療疏失,責任歸屬更加難以處理。

石崇良司長形容,病人當然希望不用出門,在家裡看完病刷健保卡,就能夠印出一張處方箋,前往社區藥區領藥,或是便利商店也有領藥機,這樣的看診模式最完美。但如何在保障就醫安全與便利性之間取得平衡,朝向理想邁前,衛福部先行推出多項試辦計劃,再加以滾動式修正法規。

【延伸閱讀】
經痛很正常,錯錯錯! 她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解脫

破除荷爾蒙治療致癌迷思 婦產科醫師陪你度過更年期

椎間盤突出導致痠痛痲 小針刀治療痠麻byebye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57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中83歲的張老太太因為左腳疼痛無法站立,一年多來臥床不能走動,一月初疼痛加劇腿部發紫,經衛福部豐原院區血管攝影檢查,發現股動脈以下血管栓塞嚴重,心臟外科主任林雍凱接手,連夜進行血栓清除手術,老太太住院一星期順利出院返家休養。術前直冒冷汗的疼痛在緊急手術後立即大幅緩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38歲婦女,有子宮肌瘤問題,想懷孕又怕開刀,結婚3年都未懷孕,去年尋求中醫治療,服藥3個月後順利懷孕,期間也透過中藥安胎,改善子宮肌瘤造成的不適症狀,日前順利產下一名女嬰,喜嘗初為人母的快樂。 不孕原因眾多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57歲王先生長年抽煙、喝酒,多年來喉嚨痛問題纏身,經診斷罹患下咽癌、食道癌;所幸早期發現,以內視鏡成功切除病灶,術後3天即可出院。醫師強調,抽煙、喝酒、嚼檳榔等惡習,會破壞呼吸道黏膜產生癌變,臨床統計約有1成5的頭頸癌患者,最容易罹患肺癌及食道癌等共癌。 食道篩檢揪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流感仍為高峰期!春節連續假期,共新增65名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9名死亡,死者都有慢性病史,且未接種流感疫苗。疾管署表示,目前正值流感高峰期,預期至3月中下旬,疫情才會逐漸下降。 初二流感達高峰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春節期間急診人次因大部分診所休診,於年初二達1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