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避免落入無「產」階級 把握30歲前「良娠」時機

避免落入無「產」階級 把握30歲前「良娠」時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現年38歲的謝太太與老公一同創業,為求經濟穩定,因而推遲求子計畫,直至35歲才意識到自己已成高齡產婦,錯過良娠時機,因而尋求人工生殖機構協助,選擇成功率較高的試管療程並且順利成功懷孕。但大齡生子大不易,謝太太孕程後期不幸發生子癲前症,「老公說當時的我出現子癲症狀,整個人失去意識、全身發白」,緊急送醫後,醫師評估須立即進行剖腹以保住胎兒,當時胎兒尚未足月僅36週屬早產,雖然手術後產下一對雙胞胎,不過也讓謝太太深刻體會到高齡產婦『險』象還『生』,回想起生產時面臨生死交關仍心有餘悸,感嘆如果更早開始求子計畫,或許孕程折磨會少許多,也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30歲是關鍵分水嶺 精卵品質下滑中,想生需趁早

最佳良「娠」時機與年齡大有關係!中華民國不孕症基金會董事長李茂盛醫師表示,以女性來說,最適合懷孕年齡為25至30歲,但現代男女普遍晚婚,平均結婚年齡皆逾30歲,而女性30歲後的平均卵子數量已不到巔峰時期的5%,且排卵數量會逐年降低,「卵」實力恐成求生阻礙之一;此外,男性也可能因為生活壓力大、環境賀爾蒙等影響精蟲品質,即使性功能正常,但精子品質或數量也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大齡生育能力急速弱化是夫妻雙方要一起面臨的問題。

早生晚生求子歷程差很大 掌握時機避免高齡生產風險

李俊逸醫師說明,年齡愈大,自然受孕的機會愈小,就算進行人工生殖治療,據國健署最新人工生殖報告統計,超過七成年齡已逾35歲,即便進行人工生殖療程,懷孕率及活產率仍自35歲後急遽下滑至低於四成,且無論植入新鮮或冷凍胚胎活產率亦隨年紀增加而下跌,「年齡」顯然是求「生」成功的關鍵。李俊逸醫師強調,「生理機能不可逆,一旦年過30,最好立即不拖延時間開始求子計畫,即是掌握自我最佳良『娠』時機!」

不孕≠不能生! 即時把握五查三早,保有最佳孕勢

根據WHO對於不孕的定義,若夫妻有規律未避孕的性行為,在一年內無法懷孕即為不孕。而35歲以上定義更嚴格,半年內無法懷孕,便視為不孕。另外,已知有不孕症的危險因子,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等,亦屬不孕症。對此,李茂盛醫師也鄭重強調,「不孕不代表完全不能懷孕,而是『不容易』懷孕」,及早運用醫學技術了解男女不孕原因,經人工生殖機構專業團隊協助,幫助提高懷孕率,仍有機會能一圓家庭夢。但若能早婚早生,就能事半功倍。

李俊逸醫師強調,生育能力的檢查男女一樣重要,若夫妻雙方符合以上任一條件,就應一同至生殖機構進行「孕前五查」,包括家族史檢查、男性精液精蟲檢查(如精蟲穿透力分析)、女性卵巢功能檢查(如AMH檢測)、輸卵管攝影、荷爾蒙及黃體功能檢查等,及早掌握到不孕可能性,儘早尋求生殖機構協助,就能早享人工生殖補助擴大方案,把握「五查三早」讓好孕及早報到。

【延伸閱讀】

冷凍胚胎為指定寶寶星座 醫:不孕夫妻求子什麼都算

長期經痛恐釀不孕!?  醫:治療這病是懷孕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8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自行停藥,真的要不得!一名78歲王姓老嫗,因甲狀腺切除後,需每日服用甲狀腺素藥物,乖乖用藥一陣子後覺得身體狀況改善許多,因而疏忽持續服藥且未回門診追蹤,半年後出現全身沒力、浮腫、易喘等狀況,且嚴重到呼吸困難,緊急前往童綜合醫院急診就醫,經檢查後發現心包膜積水,進行心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養生觀念抬頭,舉凡對健康有益的飲食,就備受矚目。近年來,因為亞麻籽的成分越來越清楚,以致很多人開始吃起亞麻籽。原來亞麻籽是種子,是屬於油脂類,而且還有膳食纖維,若是取代一般食用油,會較有飽足感,就有不少想要減肥的人,會喜歡吃亞麻籽。 亞麻籽含有豐富油脂 臺北市立聯合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戶外運動如何做好皮膚保護措施,避免受傷?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皮膚科主任謝雅如醫師提醒,天氣變化大,再加上換季因素,皮膚就容易有小問題,此外紫外線傷害不分季節,一年四季都不能忽略防曬。而wind(風)、sun(陽光/紫外線)、cold(冷)是造成皮膚出問題的三大主因,若...

閱讀詳情 »

前陣子連假回家一趟,總算吃到了朝思暮想的料理。這些料理並沒有什麼昂貴的食材,就只是媽媽的拿手菜餚,其中一道讓小編從小吃到大都吃不膩的,莫過於就是「滷肉」了。 明明有著厚厚肥肉的鹵五花肉,在媽媽的烹煮下總是肥而不膩、入口即化、肉香飄散、味濃鮮美,記得從小阿嬤只有煮了「滷肉」,那天大家的飯就能多扒兩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