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避免血管硬化⋯營養師教你用「5原則」吃地中海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避免血管硬化⋯營養師教你用「5原則」吃地中海飲食

以往多數人的認知,總覺得心血管疾病好發於高齡者。事實上,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此類疾病已年輕化,而如何從飲食改變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現代人重要課題。

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表示,心血管疾病泛指心臟與血管的疾病,可能因血管的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血流不順,產生各種不適症狀。想預防這類疾病,建議可選擇「地中海飲食」,這是一種著重吃「好的食物」,來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模式,相較於其他注重「食物份量」的模式,是更容易執行的健康飲食方式。

預防心血管疾病,靠地中海飲食5原則
林昱蓁進一步說明,地中海飲食將「好的食物」分成「每餐要吃」、「每天要吃」、「每週要吃」以及「偶爾吃」,建議參考原則如下:

1. 「每餐要吃」的食物: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
相較於精緻穀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含有較多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可以補充身體所需微量營養素,不同顏色的蔬菜與水果,所含的植物素不同,可以增加身體抗氧化、抗發炎能力。豆類,如鷹嘴豆、毛豆、黃豆等植物性蛋白質,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2. 「每天要吃」的食物: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天然香料、乳類
可使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等作為烹調用油,並將無調味堅果當作點心選擇,使用蔥、薑、蒜、洋蔥等天然香料,減少鹽分的使用。奶類可選擇發酵奶類如無糖優格、優酪乳等有助於補充腸道好菌。

3. 「每週要吃」的食物:魚貝類、白肉類、雞蛋
大部分民眾的肉類選擇以紅肉類居多,如豬肉、牛肉,地中海飲食原則建議,每週選擇低脂的蛋白質來源,如魚貝類等海鮮食物、白肉類(如禽肉)、雞蛋,以上食物每週都至少2次,取代紅肉類,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4. 「偶爾吃」的食物:紅肉類、加工肉類、甜點、適量飲酒
紅肉類建議每週少於2次,而加工肉類(如香腸、熱狗)每週應少於1次,甜點與精緻糖類食物建議不要太常吃,一次最多1份。適量飲酒指的是選擇紅酒,女性一天最多攝取110毫升酒精,男性一天最多則是220毫升。

5. 需持續維持的好習慣:每日飲水1500~2000c.c.,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與充足的休息的習慣,地中海飲食中鼓勵大家要一起用餐,維持好心情,才能常保心血管的健康。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法拉利姊」張婷婷回娘家了!個人特色鮮明的藝人張婷婷2020年曾到MyHair生髮植鬍診所進行女性髮際線植髮,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原本前額空空如也如今已長出自然的頭髮。這次回到MyHair生髮植鬍診所的她表示:「髮量多還要再更多!」希望透過林哲佑醫師的專業植髮技術,在髮際線上加強再升級,助她直播事業再...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想要保護力、又怕發生心肌炎副作用,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拍板決定恢復讓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之後,又成為家長最頭痛的兩難。究竟該不該讓孩子打第二劑BNT疫苗?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30)日解答,還是建議去打第二劑,因為在第...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南非新變種病毒「Omicron」傳播力驚人,加上年底大節日效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0)日坦言,不排除12月就可能透過入境在台灣現跡的可能性。陳時中亦強調,目前針對第三劑「加強針」疫苗接種的規畫,目標是18歲以上打過第二劑的人都可以打第三劑,且效果比...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愛滋防治傳出「雙重」好消息!疾病管制署今(30)日公布最新數字預測,國內新通報感染人數已經連續4年出現下降,2021年截至11月24日為止,新通報感染人數為1139人,與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11%,今年預估總體新通報感染者人數可維持在1250人以下;另一個好消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